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34618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文 本 探 究 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风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思路精析】 诗歌中的“风雪”,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的载 体,传达的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历史和现实灾难 的内心体验。它一方面引起人们对饱受敌人欺凌残害的凄惨 生活的悲凉体验,一方面又营造出一片空寂旷远的审美空间 ,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乃至绝望。 “风雪”还有飘摇不 定的自然特征,这既与中国当时生死存亡的时局相吻合,又 与广大人民背井离乡、四处漂流的生活状态相契合。 文 本 探 究 2“土地”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思路精析】 既是备受践踏与侵略的广袤国土,也是流离失 所,深受欺凌与蹂躏

2、的中国人民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 靠土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就与土地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土 地与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很难截然分开。诗中四个画面, 家园故土始终是核心意象。那个赶着马车的农夫,那个蓬发 垢面的少妇,那些流离失所的年老的母亲,还有无数的土地 垦殖者,他们的种种丰富情感,全都与土地家园密切相关。 文 本 探 究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歌中 反复出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路精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的反复出现,为全诗奠定了凄怆、忧郁和悲凉的基调。像 乐曲的主旋律一样反复出现,又像不断翻滚的浪潮,将诗歌 的意绪一层一层地推涌过来,那种深沉

3、痛楚的情感涌动在诗 歌的始终。相同的诗句,串起四组悲惨的镜头,使得诗歌结 构上浑然圆整,艺术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灾难之广,悲愤之 深。 文 本 探 究 二、老马 1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 【思路精析】 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 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 咽泪,忍辱负重。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 象,象征地地道道的农民。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更可以看 做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 文 本 探 究 2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 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

4、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 旧社会的农民? 【思路精析】 因为老马的形象塑造,诗人舍其形而传其神。着 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 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 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 诅咒。 3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思路精析】 最后一句一语双关。“前面”是指老马按照车主的 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有 目的和会变化的。 文 本 探 究 三、憎恨 1诗歌第一节的三个“不问”句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隐含 意义?有什么作用? 【思路精析】 首节以三个“不问”句铺陈

5、了业已消逝的诗意葱 茏的美好风景:“群花”“繁星”“月光”“敲着我的窗”“风和野火 ”;这些童话般清纯、平和、安恬且生意勃发的景观。成为令 人留恋的记忆。暗示了正是现实处境吞噬了诗意的境界。连 用三个“不问”,语气决绝,实则是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抗战的背景下,没有人能轻松地欣赏这些美好的景象,这 种决绝的远离恰恰透露了诗人胸中的愤懑。定下全诗冷峻的 基调。 文 本 探 究 2诗歌第三节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路精析】 进一步指明“没有诗”的原因,用“不是而 是”的转折句式和两个反复出现被动句式(“被谁”),形象 而含蓄地控诉了扼杀诗意、戕害诗人的现实处境。竖琴敲碎 ,五线

6、谱揉成草发,预示了美好的事物被损害被毁灭,字里 行间充溢着诗人的愤怒。 文 本 探 究 3诗歌第四节中“谷粒”“蝗虫”这两个意象象征什么?连用 四个“愈”字,揭示了什么道理? 【思路精析】 “蝗虫”象征着当时的压迫残害诗意生活乃至生 命自由的反动势力外来侵略者;“青色谷粒”则是代表了 善良的人民,象征着自由幸福和平的生活。连用四个“愈”字 ,揭示了流血愈多也就憎恨愈深、反抗愈烈的生活亦即斗争 的辩证法。这就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憎恨”这一题旨,升华了 思想。 文 本 探 究 四、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作者为什么把“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题目? 【思路精析】 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时,火车是四点零八

7、 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 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 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文 本 探 究2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 【思路精析】 起初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 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 ,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故土、母亲的最后一面, 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 无比的动荡、惶恐,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 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 的失落和茫然,他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 。 文 本 探 究

8、3“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中“卷走车站”有着 怎样的表达作用? 【思路精析】 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 浪/就要卷走车站”,和首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 前面是视觉,此处是听觉。通感的转移符合感情的发展 过程。 文 本 探 究 4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幻觉意象 ”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思路精析】 意象:“剧烈地颤抖”的“北京车站”;“不知道 发生什么事情”;“针线穿透了心胸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 经缓缓地移动”。 作用:把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地联系起 来,接着无限放大。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 。 文

9、本 探 究 五、雪白的墙 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雪白的墙两首诗表达内容 各有何侧重?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和视角有何不同? 【思路精析】 一个是表现“文化大革命”中,对正在发生事 件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回顾反思。 文 本 探 究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 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恐与无助;雪白的墙通过对“ 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暗示内心的创伤,表达对 明天的憧憬。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以亲历者的口吻,将读 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使诗歌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感染 力;雪白的墙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奇感 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 文 本 探 究 2有人说

10、这首诗是象征主义的诗,你同意吗? 【思路精析】 同意。这是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的诗。诗歌写 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直接映射了那个年代和那个时代 人们的心理。作者以看见了雪白的墙为起点,围绕着墙这一 个中心展开讨论。全诗看似写墙,而事实上句句都是诗人对 于渴望幸福,逃离痛苦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露。 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关键在于作者笔下的墙与作者在 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见的墙的同异。同:二者都是墙。异:后 者仅仅是一堵普通的墙,前者却是文革时期写大字报,使“爸 爸不在了”的墙。以后者写前者,这是一种象征。 文 本 探 究 3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所流露 的情感有何不同?

11、【思路精析】 该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似天真 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态势,更是儿童自我感受的层层递进。 第一次发生在“我”去买蜡笔的路上,主要表露了儿童见到雪 白的墙时的新奇感受;第二次出现在粉刷工人嘱咐“我”“去 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之后,雪白的 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的心灵之窗;过去,小朋友洁白心 灵受到了创伤,然而,面对眼前洁白的墙,儿童天真无邪的 心中漂浮出一丝遐想,最后,诗人情绪激荡,道出了蕴藏儿 童心底的美好愿望,第三次重复了心底的呼声。 技 巧 总 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两句话共出现了四次,

12、是诗歌感情的线索,使悲凉压抑的 感受贯穿全诗。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 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 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 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技 巧 总 结 2可感可触的意象。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 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 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这里的“土地”,不再是 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技 巧 总 结 老马 1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反语等表现手法。 对老马,采用实的写法,用白描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 象特点;对车主,采

13、用虚的写法,留有想象的空间。还恰到 好处地运用反语: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2短小精粹,凝练深邃。 本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 观。体现了“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显的程度”的艺术境界。 技 巧 总 结 3认真推敲,酝酿意象,平易朴实。 诗人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这追求艺术的 锤炼,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 4重视节奏,强调韵脚。 这首诗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 的趋向。这首诗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 ,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技 巧

14、总 结 憎恨 1绚丽的梦境与寒冷的色调并存,新鲜活泼的意象与时代 的忧郁同在。 这首诗展露了诗人与众不同的音色,呈现出诗人独有的语言 特点,在诗歌的末尾诗人还表露心中战斗的理想:“不是要 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至此,诗人展现了战士的风采 ,其在文坛上的形象诗人本色、战士性格和哲人风度。 技 巧 总 结 2善于区分语言的情绪、色彩、分量。 诗人对语言有着精细的鉴别力,能将平凡的语言组织成诗的 语言,造成一种情绪和意味。如追忆美好生活时,把“群花”“ 红雀”“繁星”“月光”“野火”“风”等意象融合在一起,使读者顿 生愉悦欢快之感;当面对现实的残酷与严峻时,诗人不是急 于喊出自己的绝望无助,而

15、是通过美好事物惨遭蹂躏时视觉 与感觉上的冲击,如“诗人的竖琴/被谁敲碎在桥边”;表达愤 怒的时候,用“蝗虫”“十字架”“血”等意象,从形、声、色上 表达憎恨的强度与力度。 技 巧 总 结 3副词的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交叉使用加强语势。 副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交叉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 力。“不问”“没有”“不是”“是”“愈不”“愈”“要”等造成一正 一反、层层递进的表达效果。诗人的情感也在多层次多侧 面的展开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强化。 技 巧 总 结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写离别,但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 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

16、多;又 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启动。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 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那种对故乡 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 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技 巧 总 结 雪白的墙 1口语化叙述式的语言。 以倒叙的语句开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紧接下去 ,以叙述式的语言展开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的描 述。叙述过程中,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 一个儿童的口吻。 2日常的意象。 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及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 ”“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社会历史 主题。这是一种从微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个人 性”,这种诗观,较早显示了对诗歌日常场景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