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1119251 上传时间:2017-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中考化学酸和碱复习【考点梳理】考点 1:溶液的导电性1、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部有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的水溶液导电。在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的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整个溶液不显电性。wwW .x kB 1.c Om3、并不是所有的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等。考点 2:溶液的酸碱性1、酸碱指示剂:(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2)常用的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3)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本 身 紫色 无色遇酸溶液

2、红色 无色遇碱溶液 蓝色 红色注意: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变色,发生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溶液本身。不能说成“酸碱指示剂使酸性或碱性溶液变色2、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1)溶液中含有 H+,呈酸性,是酸性溶液,如白醋。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2)溶液中含有 OH-,呈碱性,是碱性溶液,如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3)中性溶液,如食盐水和蔗糖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注意:不含有 H+或 OH-的溶液并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如 NaCO3、NH 4CL 等3、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酸 (酸 氢离子 + 酸根离子)如:硫酸(H 2SO4) 、盐酸(HCl) 、硝

3、酸(HNO 3)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碱(碱 氢氧根离子 + 金属离子)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盐(盐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如:氯化钠、碳酸钠考点 3:常见的酸及其性质 www .Xkb1.coM1、常见的酸(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浓盐酸 浓硫酸颜色、状态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因为含 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98%的浓硫酸的密度是 1.84g/cm3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特性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敞口置于空气中,则瓶口有白雾生成)吸水性 、脱水性、腐蚀性用途金属除锈制造药

4、物人体胃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金属除锈浓硫酸作干燥剂、脱水剂生产化肥、精炼石油注意: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 。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加速溶解 散热。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 3%5

5、%的碳酸氢钠溶液。2、浓硫酸具有以下特性: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可用来做干燥剂。碱性气体不宜用浓硫酸干燥,如氨气。脱水性: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生成黑色的炭。强氧化性(腐蚀性):活泼金属与浓硫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没有氢气生成。3、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H2SO4 + Fe =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 2+ H2金属氧化物 +

6、 酸= 盐 + 水Fe2O3 +6HCl = 2FeCl3 + 3H2O(注 FeCl3溶液:黄色)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CuO + 2HCl = CuCl2 + 2H2O (注 CuCl2溶液:蓝色)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碱 + 酸 = 盐 + 水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盐 + 酸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注:a、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b、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

7、2 Fe(OH)3 Mg(OH)2 BaCO3 CaCO3考点 4:常见的碱及其性质1、常见的碱 Xk b 1.Com(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 ,易潮解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俗 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 (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制 法 Ca(OH)2+Na2CO3 = CaCO3+2NaOH CaO +H2O = Ca(OH)2用 途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工业:制漂白粉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建筑:石灰浆(粉刷墙壁)注意:氢氧化钠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8、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潮解,同时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2、碱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碱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2)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2NaOH + CO2 = Na2CO3 + H2O(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2NaOH + SO3 = Na2SO4 + H2O(3)酸 + 碱= 盐 + 水 NaOH + H

9、Cl = NaCl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2NaOH + H2SO4 = Na2SO4+ 2H2O(4)盐+碱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3、CaO 、Ca(OH) 2 、CaCO 3的俗名及相互转化关系:CaO:生石灰 Ca(OH) 2:熟石灰、消石灰 CaCO 3:石灰石、大理石Ca(OH)2 CaCO3CaO考点 5:中和反应 新 课 标第 一 网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盐 + 水)HCl + NaOH = NaCl + H2O 2HCl + Ca(OH)2 = CaCl2

10、+ 2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2、实质:OH +H+ = H2O3、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例如:如果土壤显酸性,则加熟石灰中和;如果土壤显碱性则加碳酸水中和。(2)处理工厂的废水。例如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 。(3)用于医药。例如:用胃舒平(含氢氧化铝)来医治胃酸(盐酸)过多;不小心被黄蜂刺了(蜂毒呈碱性)可以用食醋涂在皮肤上;被蚊虫叮咬(分泌出蚁酸)涂上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肥皂)的药水。考点 6: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1、PH 值的范围:0-140 14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在酸性溶液中,

11、酸性越强,PH 值越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高温+H2O+CO2在碱性溶液中,碱性越强,PH 值越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2、PH 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新| 课| 标| 第| 一|网PH=7 溶液呈中性 例如:H 2O NaCl 溶液 Na 2SO4溶液PH7 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 例如:酸溶液PH7 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例如:碱溶液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3、改变溶液 PH 值的方法:(1)向酸性溶液中:加水,溶液 PH 值不断增大,最终将接近于 7(但不能达到 7);加碱性溶液,溶液

12、 PH 值不断增大,最终 PH 值大于 7。(2)向碱性溶液中:加水,溶液 PH 值不断减小,最终将接近于 7(但不能达到 7);加酸性溶液,溶液 PH 值不断减小,最终 PH 值小于 7。4、pH 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 pH(读数为整数) 。注意:(1)用 PH 试纸测得的 PH 值只能为正整数,不能为小数及零。(2)用 PH 试纸测 PH 值时,不能先用蒸馏水润湿 PH 试纸。若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会影响结果:使酸性溶液的 PH 值增大;使碱性溶液的 PH 值减小;中性溶液的 PH 值不变。5、酸雨:正常雨水的 pH 约为 5.6(因为溶有 CO2) ;pH5.6 的雨水为酸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