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1888610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散文阅读实例(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l散文阅读指 导 -先读后做 边读边做 散文阅读 *开头结尾 *抒情议论 *过渡转折 *反复强调 关键词句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梳理思路 跳读-认真读题: 问什么 读什么 *问题出处 *关键词句 研读-仔细审题:一边读 一边答 *辨清问法 *整合信息 考点(一)-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采用提取法和归纳法相结 合的办法: 首先 找到概括性强的词句; 其次 注意起承转合的词句,全面把握; 最后 参考分值,检查补充。 答题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l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l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

2、好筛选准备。 第三步: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 l第四步: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列序号,有 条理、规范地答题。 明技法 述 内容 析效果 答题归纳 考点(二)-词句赏析 用了方式地写出了表达了。 常见的品读赏析的切入口 l1、遣词造句-用词、句式,如叠词、动词、 形容词的运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l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 用等。 l3、写作角度-如正面侧面,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视听触嗅等。 答题格式:用了 的方式 写出 了 的内容 表达了 的思想 感情 l词:“ ”一词(等词),写出了 的 特点和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 l句: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

3、、表现手法 ),写出了 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考点(三)词句含义理解 l方法指导: l(1)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l(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l(3)把握词句的感情色彩。 l(4)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解题步骤: l(1)解释词句的本义。 l(2)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答题关键) l(3)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 l注意:关键词句包含作者的情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 务的。因此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要落到这个词句 表达了什么,说出该词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首先 句子本身的含义,手法; 其次 答题考虑的思路: 结构,内容,情感。 考点(四)-句段的作用 答题归纳

4、 1、句子的作用 (1)在开头: 结构上引起下文; 内容上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开篇点题,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交代故事背景等。 (2)在结尾: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上文,总结全文,点明、 深化主题,强化、升华情感。 内容上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主旨、 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3)在中间: 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2、语段的作用 l(1)首段的作用: l环境描写:点明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作 铺垫。 l其他内容: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埋伏 笔等。 l(2)结尾的作用: l内容上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 全文,照应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5、l(3)过渡段的作用: l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l(4)其他语段的作用: l照应上文,与前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 考点(五)文章标题的理解 l1、变式提问: l变式一: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l变式二:文章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是否可 以,为什么? l变式三:拟写文章标题。 2、标题的作用 l(1)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u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去画龙点睛的 作用; u设置悬念; u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u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u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 冲突。 2、标题的作用 l(2)散文标题的作用: l交代文章内容; l点明文章主旨; l交代行文线索; l标题具有象征意义

6、; l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考点(六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l方法指导: l(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l(2)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l(3)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l(4)根据人物、景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 考点(七)人物形象分析 l方法指导: l1、分析原词原句。2、重视人物特征。 l3、分析环境描写。4、分析故事情节。 l5、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 l(1)正面描写:对人物的外貌、心理、动 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 l(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环境 描写等来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答题格式: 是一个(人物形象、性格、品质

7、)的 形象 作为什么人,表现怎么样; 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述性格特点 型; 单句下定义型; 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 考点(八)拓展探究 l变式一: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 l变式二: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l变式三: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l变式四:联系实际对文章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 议和设想; l1、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l(1)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 免空泛。谈的内容应该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 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 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

8、字数量的要求) l(2)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 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l(3)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 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 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结 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 由。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2、谈谈自己对人物、主旨的认识。 l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 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 l答题格式:由文中 的(言和行)表现该人物 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l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l(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表述:

9、 文章通过 的叙述;本文由 (某件事 )写起,运用了 l(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 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评了 l(3)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3、材料连接类探究题。 l答好连接材料探究性的试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步骤: l (1)要读懂连接材料,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选 文之间的联系。根据题干的提示,分析材料的内在联系, 是解答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一个关键。 l (2)在分析、比较、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把自己逐步明 了的思路加以整理,将探究的初步结果系统地归纳、整合 。归纳时,观点要明确,要结合生活实际。 l (3)在阅读、分析、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试

10、 题的要求,以简洁、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探究 结果。 宛如英雄(130页) 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 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4分) 1.(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寡言少语 ;平凡朴实;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 l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 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 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 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词句 回答)(2分) l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 (答出一点,意对即可)饱含着屈辱 、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 争。 l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加粗文字的含义 和作用。(6分) l原句:即使是最卑微

11、的人,在贝多芬的音 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l含义: l作用: (意对即可)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 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 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 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l4.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A )、(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 境作简要赏析。(4分) l(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 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 暂明晰的休止。 l(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 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l( )句赏析: l4.(意对即可)A句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 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绺白发披到 额前”写激

12、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 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 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 lB句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 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 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或:通 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 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 神的感染。 (意对即可) l5.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 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 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 的感受描述出来。(80字左右)(6分) 能准确描述歌词或旋律,能写出具体感受, 语言顺畅,80字左右。 l示例:“三分天注定

13、,七分靠打拼,爱拼才 会赢”这句歌词是奋斗者的心声,它以直白 的方式告诉我们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胜利离不开个人不停地打拼的道理。 心 泉 l1.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泉”的感 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3分) l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 l在生活中追寻泉(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 l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 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2.第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 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 字的妙处。(2分) l2.“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

14、处不 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 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3分) l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 l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 l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3分) l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 、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 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 实美丽。 l5.阅读第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 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 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3分) l画线句: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 体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的清泉,比如屈子 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 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 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 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 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 与?绺摺灿幸恍闹杏?“圣泉”的人,以其 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比 如中国的孔子,比如印度的释加牟尼,还 有圣雄甘地。 l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 l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 l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 的效果。 l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