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186964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0年第2期月刊(部分)P65-6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高考对学科教学的正导向作用 顾德希 十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对语文教学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社会上争议很 大。有争议不一定不好。只要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历史发展,实事求是,从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问题,就不难得出有益的结论。 2 0 世纪以来,语文学科走过漫长的道路,改革从没停止过。2 0 年代,解 决的是写白话文还是写文言文的问题; 3 0 年代4 0 年代,澄清了语文和文学 的关系,明确了不应当用文学教育代替语文教育;5 0 年代6 0 年代,改动频 繁,曲折也大,7 0 年代末拨乱反正,克服“左”的干扰,明确了不能把语文 课上成“政治课”。从 8 0 年代初开始,语文教改

2、进入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 完全不像有的同志所估计的,是“封建传统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复活强化” (见 1 9 9 8 年北京文学第 3 期杨东平文)。当时,在叶圣陶、吕叔湘、张 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引导下,人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 当是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授知识、分析课文,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主动性的 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较好 地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服务。这是 8 0 年代初语文教学界形成的共识,也是 2 0 年来语文教改的努力方向。把这样的共识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无疑是一 个触及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过程。这是个 不

3、可能一蹴而就的漫长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语文高考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1 坚持把语文能力的考查作为方向,这是十几年来语文高考的一个明显 特点。不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不以“教参”或课文的死记硬背为考查依据, 这些做法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手脚(当然不少教师需要有个更新观念的适应 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能力等级所提出的 “羊”字结构理论(见考 试说明),更属语文学科建设上的首创,对深化语文课程内容的改革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2 从 1 9 8 5 年以来,阅读能力被列为重要考查内容,这是语文高考的一 大贡献。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阅读当成写作的附庸,把语文学科的要求简 单地等同于写好一篇“状元文章

4、”,这是长期科举考试的余毒。现代社会发 展,要求人们善于在阅读中准确、大量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这种能力理当 是构成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十几年来语文高考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更 新人们的语文教学观念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 作文既需要熟练的表达技能,又需要创造性。2 0年来的高考作文, 形式多样,出过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好题目。作文的考查,历来“冤、假、错” 案成堆,很难控制评分误差,也说不清表达技能和写作能力怎样合理定位, 这两大“痼疾”,严重妨碍着语文教学质量在大面积上的提高。十几年来的 高考,一直在这两方面积极探索。某些研究,有着填补“空白”的意义。 4 历来的语文教学研究不易在大面积上收到显

5、著效果,一个重要原因便 是不能把定性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多而理论不足,想当然多 而实证不足,一厢情愿多而关注学生实际不足。十几年来的高考,始终在大 面积上坚持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统计,这在语文 教学研究上开了一个好头,对推进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0 年来,我多数时间教高三语文,对语文高考的正导向作用,逐渐加深 了理解。9 0 年代以来,差不多每届都有不少学生反映:高三这一年,自己语 文能力的提高最明显。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语文高考的正导向作用推动了 教学的改革,无疑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当然,语文高考也有令人很不愉快的另一方面作用。那种经

6、院味的、脱 离学生实际的考题,导向就很不好。这样的考题虽为数不多,但从未绝迹, 今年也不例外。看来,如何恰当掌握学生能力水准,还需加大科研的力度。 只有把这方面问题解决好,语文高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正导向作用才能进一 步得到保证。 (人民教育1 9 9 9 年第 9 期) “想象”断想 林清峰 1 9 9 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作文题为 “假如 记忆可以移植”。这对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无疑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数的实例证明。想象是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品质。此次全国高考作文, 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讲,思维空间无限广阔,符合青少年善于幻想的心理特 征,有利于发展

7、青少年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辛格曾说过:“可以预料,经常处于幻想状态的人至 少在观念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探索倾向,也可以在编造逸话奇闻的故事方面具 有创造力。” 中央电视台 1 9 9 9 年 7 月 1 4 日在“新闻 3 0 分”中报道说,英国已决定在 大学专设幻想学士学位,重点培养和造就在想象力方面的专门人才。 今年的高考试题与之不是不谋而合吗? 什么是想象呢?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 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像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想象是以实践经验 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形象思维。根据心理学给想象所下的定义,想 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

8、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 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会怎样?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其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画、音乐等材料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出来; 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聘想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既可以再造想象更可以创造想象,而国家考试中 心更注重考生的创造想象,对那些颇具奇思妙想价值的文章可鼓励加 1 5 分。 因此,考生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 制,常常带有不同程度

9、的独创性,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想象 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 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今年高考作文的成功之作多在于其独创性的突破。 想象应具有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恰切地把握词义并能运用词语再现客观 事物或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唯此,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羁绊,使想象飞腾起 来,在想象的过程中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概括性的想象才能从整体 上、本质上掌握客观世界,并通过分析组合新的形象。 想象的逻辑性。想象是跳跃的,又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 我们不能把想象看成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想到哪儿是哪儿;想象可 能沿着各

10、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 彼,因类相连。要按照一定的路子迅速想开去,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 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 象支离破碎。想象的逻辑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能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 解、组合的规律,并能创造出新的精神实体本质。 想象的合理性。一是指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二 是要展示想象的层次性。即想象的内容光怪陆离,或异或幻,但寻其脉络, 仍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想象力大体表现为这样一些特质:善延伸,对一件事只要知其始,便能 想其终;会迁移,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种连动性甚至可带有大幅度的 跨越

11、和扩散性;能虚构,不拘泥于已知事物,能巧于构思,提出新设想;易 触发,迅速与潜意识的储存沟通,产生灵感,点燃想象的火花。 江泽民主席最近在接见中科院部分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 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语文任重道远。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 9 9 9 年第 1 0 期) 关于语文中考改革的两点思考 董学平 今年 2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决定以语文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关 于语文中考改革,教育部已于去年 4 月下发了关于中考语文改革试点工作 的指导意见,确定包括上海市闵行区在内的全国 7 个地区作为全

12、国语文中 考改革试点单位。各个试点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进行了 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肯定,人民 教育今年第 5 期也作了有关报道。 语文考试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诸多 因素。这里仅就考试命题的改革谈两点认识。 一、命题内容应体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准则。上海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 科课程标准(试用)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传授语文知识,并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因素 构成的多元化

13、的复合体,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 方法习惯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 力。因此,语文中考命题应该以能力立意而非以知识立意。 教学中,适当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但是有知识不等于就有能力,因为从知识到能力 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扎实的训练,而能力强则必然具有宽厚的 知识基础。因而,从考查角度讲,就应该着重看他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像判 断一个木匠的水平如何,要看他能不能做出既美观又牢固的家具,而不是看 他懂得多少做家具的知识。以能力立意既能检测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又 能引导知识教学走上

14、为能力服务的正途。 由此看来,试题中过多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阅读理解部分许多非能 力题的设置,是造成一些学生语文“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阅读 试题,很短的一段阅读材料,意思并不难懂,但可以出十几道题目,做对一 两题同做对全部题目没有实质性区别;有的一篇文章后面七八道题,大多是 些跟阅读能力无多大关系的知识性题,或是些外在于文章实质的细枝末节的 问题,全做对了,结果却是连文章写什么还没读懂。这就是以知识立意,把 文章作为考查语文知识的材料,将阅读能力的考查异化为语文知识的考查, 是把能力知识化,而不是把知识能力化。这就难怪许多具有很强语文能力的 学者、作家,因为不熟悉语文教学的那套“概

15、念”“术语”,闹出语文考试 不及格的笑话。 以能力立意,就基础知识的考查来说,就是要强调实用。基础知识的教 学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强调运用。 而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应该强调实用性,不应纠缠于名词、术语、概念,尽 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检测知识的识记和辨析,而应结合具体语境从阅读理 解角度考查,以及通过写作考查知识的运用。同时,要精减内容,降低权重, 减轻负担,在检测知识中考查能力。 阅读能力的考查,要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整体理解是阅读的规 律。考查应着眼于整体,向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方面侧重。即依据文章的特 点,抓住文章的主旨、思路、篇章结构及表现方法这些全局

16、性的问题设计题 目;即使咬文嚼字,也要不离段篇,争取“牵一词(句)而动全身”。不能 死扣片言只语,设计些零零碎碎的枝节问题,任意肢解文章,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否则,不仅难以有效地检测实际的语文能力,而且对教学将会产 生误导。 要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看语文综合能力的 高低。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 维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最能代表一个人 的语文水平,因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和作文考查。据介绍,1 9 8 6 年,当时的苏联高考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个大的举措:由过去文理分科考多 门,改为所有考生只考三门。第一门是所有考生必考;第二门是分类别考; 第三门是分专业考。第一门所有考生都必须考的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是作 文。当时的苏联教育部长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说:作文不仅能代表语文能力, 而且也反映人的综合能力。原苏联的这一改革举措,与我们“文革”前语文 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思路不谋而合,是很令人深思的。因此,我认为语文考 查,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应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