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1850149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地区)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 八上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1(2016三明)阳春三月,三明已桃红柳绿,漠河仍冰天雪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东西跨经度广 B南北跨纬度大 C地形复杂多样 D地势起伏大,B,(2016三明)今年5月初,三明市连降暴雨,泰宁县发生重大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损失。下图是逃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此次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连续多日的强降水 地形坡度较大 植被茂密 土质疏松 A B C D 3泥石流发生时,最佳的逃生线路是( ) A B C D,B,B,(2016莆田)下图是我国的三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 45题。,4比较三个城市气

2、候资料,叙述正确的是( ) A漠河的气温季节变化最大 B广州的年降水量最少 C冬季气温都低于0 D北京冬季降水最丰富 5广州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A,C,(2016三明)下图是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6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从北向南递减 C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D从西向东递减 7形成这种分布的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夏季风 D冬季风,A,C,(2016泉州)读图,回答89题。 8图甲区域所面临的主要因素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地荒漠

3、化 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地区开荒种田 B中游地区水土保持 C干流兴修水利 D下游地区清理泥沙,A,B,10(2017福建)下图为长江流域略图,宜昌与湖口分别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长江发源于_高原,该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级阶梯。 (2)图中城市的主要分布特点是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 (3)长江流域水电站主要分布在_(上、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 (4)A、B两处河段,流量较大的是_,理由是_ _。,青藏,一,沿河分布,河流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水运条件好,上,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量丰富,B,B处以上河段比A处以,上

4、河段沿途汇入更多支流,流量更大,11(2016厦门)阅读图1、图2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黄河干流以河口镇、桃花峪为界为上、中、下游。上游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发展灌溉农业条件优越,有“塞上江南”之美称。中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初冬或初春,黄河某些河段会发生凌汛。凌汛是由于河流南、北段封冻或解冻时间的差异,发生冰坝阻塞水流,导致河水泛滥的现象。,图1,图1,图2,(1)上、中、下游河段中,最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_游和_游。当凌汛来临时,人们最经常采取的防治措施是_。 (2)上游的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河水含沙量快速变_,其主要原因是_;_。 (3)上中游的兰州至河口镇河段,

5、河水含沙量迅速变_,其主要原因是该河段流经沟壑纵横、_严重的_高原区。为了防止泥沙下河,我们应大力实施的生态措施是_。,上,下,炸开冰坝,小,支流少,用水量大(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大,水土流失,黄土,植树种草(或生态退耕等)(锉刀),(4)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水流速度变_,泥沙大量_,导致河床抬高,高于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河堤一旦决口,沿岸广大地区将遭受_(灾害)威胁,为了防止这一灾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缓慢,淤积,洪涝,加固河堤,12(2016厦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1月份,厦门平均气温约为_,北京平均气温约为_,影响厦门与北京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6、是_。 (2)1月份,甲地平均介于_和_之间,乙地平均气温介于_和_之间。甲地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_。 (3)我国东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_ _,三亚与漠河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_ _。,1112均可,46均可,纬度(因素),8,4,16,20,甲地海拔较低(或乙海拔较高),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从南向北递减,答介于4856,之间的任意数值即可,考点1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例1】下图是沿我国北纬36纬线所作的剖面图,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表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其中A为第_级阶梯,C为第_级阶梯。 (2)图中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位于_河的河谷地带,

7、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 (3)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表现为( )(双选) A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B使我国许多大河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沟通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 C在阶梯内部,由于降水丰富,水能资源巨大 D在阶梯的过渡地带,由于有巨大的落差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AD,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太行山,黄,三,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各地理要素之间总是彼此制约、相互联系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注入海洋,且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当河流

8、流经地势阶梯的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考点2 中国的气候 【例2】读我国部分地区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1月份地气温高于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地( ) A海拔较低 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D,【解析】(1)题,两地1月份气温差异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受山岭的阻挡,地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故D正确。,(2)图中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题,地地处秦岭以南31N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9、B,考点3 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 【例3】今年5月中下旬,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形成“南涝北旱”现象。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B南方地形复杂多样 C夏季风强弱不稳定 D冬季风的势力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我国盛行偏南风,主要来自东面的太平洋和南面的印度洋,气候温暖湿润。但夏季风不稳定,来得早,去的晚,风力过强,就会出现涝灾,反之,则会出现旱灾。故选C。,C,考点4 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例4】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B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C黄河是我国第

10、二大河 D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解析】我国外流河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内流河主要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河流水量主要来源于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多属于季节性河流,长江、黄河属于外流河,但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是我国第二长河,但不是第二大河;长江流经我国湿润区,是我国第一长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量最大。故选C。,C,考点5 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例5】读图,完成(1)(2)题。,(1)黄河干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 ) A位于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 B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 C河道宽,终年水量大 D纬度低

11、,终年不结冰 【解析】(1)本题考查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水能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和水量丰富的地区。黄河干流上游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故A项正确。,A,(2)关于上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在中游和下游 B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形成“地上河” C黄河由西向东流入渤海 D黄河下游地势低平,支流众多 (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难度中等。凌汛主要发生在有结冰期的河流上,且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中、下三河段中,上、下游河段易发生凌汛,A项错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流经下游时,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故B项不正确;黄河下游由于形成地上河,故支流少,流域面积狭窄,所以D错误。选C。,C,考点6 中国的自然灾害 【例6】读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B,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 B C D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已有提高。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