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183305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士学位论文 ( 专业学位) 论文题目 学校代码: 学号: 1 0 0 2 3 B 2 0 0 8 1 9 l 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 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 T h e S t u d y o fT h r e e D i m e n si o n a lT e c h n i q u e i n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上m e a s u r e m e n t o tn e m l t a c l a 上 一 _1 , o 1 m jc r o s o m jaF a c i a lS o f t T is s u ea n

2、 dt h ee a r m lC r O S O m l aP a C l a 上b O tt l1S S U ea n Q【I l e e a 工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P a t i e n t s o fM i c r o t i a S y n d r o m e 【键入文字】 所院:整形外科医院 姓名:张晋光 指导教师:庄洪兴 导师小组:蒋海越杨庆华何乐人 学科专业:整形外科 研究方向:外耳再造 完成日期: 2 0 1 0 - 0 3 1 6 m I I l l | I l I | I I l l l I I l l l l 0 1

3、1 1 I l l l | l l l f l l I Y 17 7 5 9 5 5 目录 综j 苤“一l 摘要一“7 一、中文摘要7 二、英文摘要1 0 前言: 1 4 日舌: 1 4 正文1 6 第一部分: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征头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形态分析 一、临床资料1 6 二、C T 扫描、三维重建及数据测量1 7 1 、操作平台1 7 2 、图像采集和处理1 7 3 、测量的标定点和参照平面的确立1 7 4 、头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内容1 8 三、结果1 9 1 、统计方法2 0 2 、空间距离的分析2 0 3 、弧长的分析2 2 4 、角度的分析2 3 5 、面积的分析2 4

4、 6 、体积的分析2 4 四、讨论 2 5 l 、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征研究现状2 5 2 、误差的控制2 6 3 、颅骨的畸形程度对外耳再造的影响2 6 4 、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头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综合治疗2 6 五、结论2 7 第二部分:三维头颅模型在外耳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一、临床资料3 0 1 、研究对象3 0 2 再造耳廓对称性的评价方法3 0 3 、再造耳廓颅耳角的评价方法3 0 二、三维头颅模型的制作3 0 1 、材料和方法3 0 I 键入义字】 2 、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头颅模型3 1 三、外耳再造术中耳支架的位置的确定3 1 1 、再造耳定位3 l 2 、肋软骨耳廓支

5、架的位置的选择3 2 四、结果3 3 1 、患者的一般资料3 3 2 、再造耳廓对称性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3 3 3 、再造耳廓耳颅角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3 3 五、讨论3 3 1 误差的控制3 3 2 、三维头颅模型的实用价值3 4 3 、快速成型技术的整形外科实用价值3 4 4 、下颌畸形的整复方法3 5 六、结论3 6 第三部分: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外耳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般临床资料3 7 l 、研究对象3 7 2 仪器设备3 7 3 、分析软件3 7 二、采集数据方法3 7 三、数据三维重建与优化3 8 四、有限元分析3 9 1 、边界条件的确定3 9 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3 9 3 、

6、力学参数的定义3 9 4 、收缩率的确定4 0 5 、再造耳的形变模拟4 0 五、结果4 0 六、讨论4 1 七、结论4 2 参考文献4 4 附录5 7 致谢7 0 【键入文字】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毕业论文综述 小耳畸形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小耳畸形是半侧颜面短小症的一部分,症状较轻者,耳郭各部分可以辨认, 有狭小的耳甲腔及外耳道口;症状较重者,耳郭多数结构无法辨认,外耳道闭锁, 甚至残耳仅为小的皮赘,或仅有异位的耳垂,而且患者颜面部较对侧萎缩,可伴 有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颧弓畸形。耳廓缺损在心理上对患者的影响很大,小 耳畸形的儿童人际关系常常发展欠缺,缺乏自信,性格压抑瞳3 。国外文献报道的 先

7、天性小耳畸形发生率为1 2 0 0 0 0 一I 6 0 0 0 不等,一般认为在1 7 0 0 0 左右, 日本和印度发病率在l 4 0 0 0 1 l2 0 0 左右口1 。刘兴国H 1 报告的发病率为1 3 4 3 9 ,朱军等陌3 对1 9 8 8 1 9 9 2 年全国先天性无耳和小耳畸形进行抽样调查,发病 率约为1 4 1 0o o O 。陈佳鹏等m 1 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世界出生缺陷地图数 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1 9 9 3 1 9 9 8 年以医院为基础的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 中国系统) 和以人群为基础的中国北京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北京系统) 报告其发 生率分别为5

8、1 8 1 0 0 0 0 ,3 2 2 1 0 0 0 0 。耳廓缺损修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耳支架材料植入、外耳再造手术;另一类是利用耳赝复体技术( 义耳) :进 行修复。 一、外耳再造手术术式 l 、分期法G i l l i e 于1 9 2 0 年将肋软骨支架埋植于耳后乳突区皮下,进行了全 耳郭再造术。1 9 3 0 年P i e r c e 采用游离植皮形成颅耳沟,用颈部皮管再造耳轮。 T a n z e r 口8 1 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分六期手术完成外耳再造。后来他将 六期术式改进为四期术式。I 期:将残耳向后转位;I I 期:将自体肋软骨支架埋 植于耳后乳突区皮

9、下;I I I 期:三个月后掀起耳支架,耳后创面游离植皮;I V 期:一个月后行耳甲腔加深和耳屏再造。B r e n t 的耳郭再造术式亦分为4 期。I 期:将自体肋软骨支架自残耳前的小切口植入耳后乳突区皮下;I I 期:耳垂转 位;I I I 期:掀起耳支架,形成颅耳沟,耳后创面游离植皮;I V 期:加深耳甲腔, 再造耳屏9 加1 1 1 2 13 1 。F u k u d a n 、N a g a t a 改进了T a n z e r 术式,将耳廓再造分两 期进行。第一期手术将耳垂转位,埋植耳支架、加深耳甲腔、再造耳屏;第二期 掀起耳郭,耳后乳突区创面游离植皮。 张如鸿n 7 1 参考T

10、a n z e r 分期法并采用B r e n t 、N a g a t a 的方法。取患者健侧 第6 、7 肋软骨及联合部与第8 肋软骨,雕刻出耳廓基本结构并拼接成耳支架。 植入预先制备的耳区皮瓣囊袋。分别于耳舟和耳甲腔处各置1 根引流管。以2 0m L 针筒做负压抽吸,再造耳形态满意。许枫n 踟对N a g a t a 法全耳再造进行了临床改 进,修薄( 但不掏空) 耳舟、外耳轮和三角窝区域( 与N a g a t a 的方法不同) ,使耳 轮、对耳轮上下脚凸现于底板上;构建外耳轮、耳轮脚、对耳轮及上下脚时,软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上毕业论文综述 骨边缘必须圆钝、光滑,以避免覆盖的皮肤过渡受压

11、坏死。在二期颅耳角重建 时,当再造耳与颅骨间的夹角达到要求时,目测其大小与健侧基本对称,通常为 3 0 度左右,将事先制备好的月牙形软骨,( N a g a t a H 刚的月牙形软骨内侧并非楔 形) ,嵌入夹角中,用1 号线固定。汪希担州认为耳支架雕刻时:肋软骨的切取 量要充足,仅取第6 、7 肋软骨量常不足,而取第6 、7 、8 肋软骨可获得足够的 软骨量,其中第8 肋相对比较柔软,弯曲形成耳轮后相当自然。在耳支架雕刻 时要适当矫枉过正,即在三角窝、舟状窝处要加深或镂空,负压吸引后使此处皮 肤贴合紧密,减轻皮肤覆盖后支架立体感不强的情况。在支架底板背面加垫一 层软骨,使成形后耳支架自然摆放

12、至着床处能竖立外展形成约3 0 度的颅耳角, 同时支架竖立后使耳甲腔处更显凹陷。 以上手术方法因耳后乳突区皮肤量不足,难以容纳多层次、立体感很强的耳 支架;而且由于缺乏多层次、立体感很强的耳支架的强有力的支撑,无法对抗耳 后皮片的收缩,颅耳角常常需用较长时间的外固定。 2 、一期法T e g t m e i e r n 踟和A v e l e a n 刚分别报道了利用颞浅筋膜瓣加中厚植皮一 次性完成耳郭再造术。1 9 8 2 年,宋儒耀池。提出全新的一次完成的耳郭再造术式。 用蒂在前的耳后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包裹耳支架,耳垂转位,耳后创面游 离植皮。这种术式节约住院时间,但耳后无毛皮肤的面积有限,不能满足耳郭前 面皮肤量的需求,致使再造耳廓郭常常带有毛发。 3 、皮瓣扩张法N e u m a n 晗1 1 用乳胶气球扩张耳后皮肤,进行创伤性耳缺损的修 复。但由于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