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182300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附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九年级2014第一次综合素质评估语文试题1、 积累和运用(35分)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2)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3) ,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木兰花)(4) ,不拘一格降人才。 ( 龚自珍 己亥杂诗)(5)法不阿贵, 。 (韩非子 有度)(6)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年轻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话是“ ”(7)现在人们常用醉翁亭记中的“ ”这句话来说明说话做事表面在此,而实质在彼。名句“项庄舞剑, ”与其意思相近。(8)苏轼惠崇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从桂林到阳

2、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hun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最chn ( ) 变hun( ) 攒( )聚 精髓( )(2) 结合语境解释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 玲珑剔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2分) 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大搜索行动令人叹为观止。 C、面对如诗如画的瘦西湖风光,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D、被浮冰围困多日的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船体前方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形成一条清晰的水道,真可谓柳暗花明。半小时后,“雪龙”号成功突围。4、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4分) 电信诈骗的滋生和泛滥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电信诈骗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损害了公民权益。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4、的需要。(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5.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生活的土层下面,各种语言在跃动着:有些语言 ,像矿物;有些语言 ,像植物;有些语言 ,像动物。而最美的最有力量的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它属于以上三界。 A、饱含汁液 晶莹剔透 灵动飞扬 B、晶莹剔透 饱含汁液 灵动飞扬 C、晶莹剔透 灵动飞扬 饱含汁液 D、灵动飞扬 饱含汁液 晶莹剔透6、 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4G”下定义。 (不超过 60 字) (4 分) 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 3G

5、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每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 4G是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能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7、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7分)(1) 【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2分 )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 远方的家北纬 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2) 【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

6、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保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该做出怎样努力(2分)(答两点即可) (3) 【口语交际】你的同学小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3 分) 二、阅读理解(5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7-8题。(6分)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8、根据诗中刻画的将军形象,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独领残兵千骑归”一句的画面。(3分) 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1分

7、)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

8、)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君将哀而生之乎()(2)又安敢毒耶()(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4)备水旱()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明主知其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是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甲文:_乙文:_相似处: (三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6题。(18分)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B】 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项目吃饭、睡觉学习、工作娱乐休闲交通做家务共它年限29年18年12年6年6年1年占比40.3%25%16.7%8.3%8.3%1.4%(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C】 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

10、得越快?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

11、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而回来是,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是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