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规律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818440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结构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运用结构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运用结构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运用结构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运用结构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结构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结构规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结构规律 寻找答题途径,现代文阅读总复习-结构篇,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

2、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文章中写道,作者晚上在院子里坐看乘凉时,由于“这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由于看到一轮圆月(触媒),便想看一看圆月辉照下的荷塘的样子。于是作者便信步走出家门,来 到荷塘边(放散),因而便有小煤屑路上淡淡的月光,塘中淡淡的不能朗照的月色,荷塘四周如烟似雾的斑驳 月光于是便又想起“采莲的事情”,“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一切似

3、乎很散,但它却始终以淡淡 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这一情感贯穿全文。作者又以差点碰到自家门上为触媒,将思绪拉回现实,“我”也回到 家中。由院子塘中一切院子,地点的迁移,场景的转换,思绪的跳跃,体现了收束放散收束的结构特点。,散文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纵向结构:(时间)如背影落花生藤野先生。,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天山景物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土地、社稷坛抒情,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荔枝蜜,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对比式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杜鹃,特写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阿累一面。,散文

4、是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为主的,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为内在线索。它所写的人、事、景、物虽有自己的时空和发展变化的顺序,但这只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因此,在一篇散文中,常常表现为:既有时间、空间顺序的外线,又有思想感情贯穿的内线。纵横交错,虚实相映。,命题规律 考试命题常常这样出题:,1、 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2、 通过考查文段的层次、句子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 把握; 3、 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思路; 4、 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的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 的思路。,解题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

5、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2、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3、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

6、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另外还可以看标点。,4、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例: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

7、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别。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

8、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温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

9、异城。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若、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后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日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

10、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动,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变不会因此而消失。 18、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

11、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有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解析 从主旨上看,第四段“乡土情结”的内涵从前三段的个人情结深化为“民放情结”,这一点在第四段中有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语言标志。 从内容上看,第四段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时间上的延续。选取的材料是“百余年来”国人的乡土情结,其中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谋生异城、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发起革命运动、

12、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了出国潮,尽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空间上的凝聚。选取的材料是第一代华侨“世代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香港各阶层人土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尽管远隔重洋,却阻隔不了浓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综合以上分析,第四段这样写的好处在于:既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也是立意上深化了主题。,体验苦夏,感悟人生 赏析苦夏的主题及其表现 作者把夏和自己的人生编织在一起。他描术夏日的生活,体验夏日之苦和苦中

13、之甜,感叹艰难的人生一如苦夏。 首先,苦夏是“滚烫的酷暑”。它酷烈非常,只有在快乐的童年里,才“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其次,苦夏是人生中的“苦楚与磨砺”。“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所以,“我”从维瓦尔第的四季夏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 最后,也是作者最深刻的感悟:苦夏之苦,“原是生活中的蜜”“苦夏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生活的压力化作强者的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所以,作者觉得,汗湿的胳膊在书桌玻璃上的感觉美妙无比。更何况,“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边”。 于是,年年夏日,作者体验夏的意

14、义,体验强者的快乐,收获人生的硕果。,简析苦夏一文刻画“苦夏”形象的方法 “苦夏”是本文刻画的形象,它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作者烘托描写它,感悟赞美它,使它寓意深刻而形象鲜明。 作者刻画形象的具体方法有:一,以四季为背景,烘托苦夏。“四季是来源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一切生命依从它变换和更新,生命的四季如诗,夏是其中“最壮美最热烈”的篇章,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作者认为它“胜过春之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作者通过烘托,让夏这最浓酽的一笔,凸现在四季的背景上。 二,把人的行为和情感赋予苦夏。散文中,夏已不是单纯的季节,而是“沉重的人生的苦夏”,它是生活之中的“对手”,“它用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显然,描写中的比喻和拟人,已使苦夏具有人的品性和情感。 三,用强者的感悟,赞美苦夏。他赞美苦夏用苦楚和磨砺“锻造”人,让人坚忍、苦斗。赞美它“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我充满了夏之崇拜”。这些议论,都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强者的体验和感悟,崇敬和赞美。 作者三管齐下,把一个热烈、坚忍而威力无边的“苦夏”展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