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1817440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纬38°45′太行山深处茶飘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行深处茶飘香一、茶树是亚热带树,要把生长在南方的茶叶移到河北的太行山里,人们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人类对北纬38望而生畏,茶树北移的“三八线”一直压抑、恐惧在人们心中。“克星”在哪里?当我的笔尖刚刚触向本文时,我不知道在中国北方大地上,还是否有跨越北纬38的茶园。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中国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在1958年成立了一个“南茶北移”的课题组,当他们把茶树勉勉强强移植到山东的日照、青岛时,就再也不能突破北纬38防线,最后只能固守山东向北感叹到:中国茶叶无法突破北纬38。并把这一结论正式写进了教科书。于是,北纬38被中国的茶学专家锁定为“茶叶种植生死线”。北纬38茶树由南向北的一条特殊指标;北

2、纬38茶叶种植的生命底线。倘若中国的茶树栽培能突破北纬38,而让中国北方的人都能喝到新鲜细嫩的绿芽,那该是一种足以掀起世界茶叶种植的绿色波涛,是一种装点江山、植被荒山的“绿色革命”。然而,在这“绿色革命”中,人类自身对茶树的设想还能听到或想到些什么?那是一种南北方“地域差异、土壤差异、环境差异”的不“和谐”的声音。除了北纬38的茶树种植生命底线,还有北方碱性土壤中的pH值同样笼罩在种茶人的头上,也压抑在种茶人的心上。在北方,想靠种茶致富的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残酷的现实:零下几十度的气候,别说茶树抗不住,就是人若无取暖设施也无法度过难关。但是,关心和挚爱北方种植茶叶的有志者,谁敢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

3、呢?征服北纬38,向茶树北移“三八线”发起挑战,便是人类始终萦绕在心头的一件大事,人们寄希望于茶界,亦寄于有志于此项工作的热望者出现。有人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有人在耐心等待这种契机。科学上存在着茶树北移的“生命线”,但对致力于中国茶经济发展的人的头脑中已经不应有这条“生死线”的概念。当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时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书记的张占义,已经开始触摸这根北纬38的禁忌线了。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的1998年早春三月,张占义第一次南下从江西、浙江找寻茶苗,直到引种到河北灵寿县五岳寨太行山区开始,迄今已度过了十个春秋。这是一个饱含人间温情却又遭遇人间冷言、嘲笑、讽剌

4、的十年。然而让世人最为惊讶,让世人颇为诧异的,张占义竟然在北纬3845的太行山里种茶获得了成功。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从这一刻起,太行山茶和张占义的名字被世人瞩目。2001年7月14日,张占义以太行山区茶树引种鉴定及设施栽培技术科技成果,一举通过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成果鉴定。太行山茶的引种成功立即引起了轰动。新华社在第一时间里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2001年7月21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农村田地”节目中播出了太行深处茶飘香通讯;10月8日,河北电视台一套以专题片的形式制作并播放“南茶北移”新闻片;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中,制作了河北省太行山引茶试验

5、成功的专题片;紧接着,国外的欧州时报以及国内各媒体同时发布了太行深山试种茶成功的消息和专题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林培先生在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后,非常激动地写信给张占义,并附寄有关“茶树的土宜条件”等相关资料,全力支持张占义的科研行动。“南茶北移”在太行山试验成功,并生产出了“风味特色,品质优良”的上等绿茶。茶界闻之,普天皆喜。2001年10月5日,时任河北省人大副主任李炳良同志在该项目报告书上批示:“这是一个新的扶贫开发项目,请省扶贫办酌情支持。”第二年2月25日,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健生同志批示道:“南茶北移在河北安家,可喜可贺,无论是从深化拓宽太

6、行山道路,还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强县富民,都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请庆新、征国同志(时任省科委主任、副主任笔者注)组织研究论证,并予大力支持。”有人说:“河北历史上从无产茶记载,张占义不是改写了河北不产茶历史吗?实在了不起!”也有人说:“张占义的行动意味着河北人终于喝到自己种的茶,仅从这层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造福和贡献。”轰动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张占义神了。”“张占义是河北种茶史上第一人。”“五岳寨可以因茶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张占义在北方能种茶成活,全赖于赵州古佛的加持力。”“张占义这是在闹着玩,茶树不会成活太久,你等着看好吧!”等各式各样的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7、,有的惊叹,有的折服,有的质疑,有的干脆持否定态度。不难看出,当神奇的太行山种植了“神奇的茶”,并以惊人的速度横空出世在世人面前时,茶界、农业界以及其它人的心态是复杂而各异的。太行山,历史上曾有多少人因她的生态环境赞美之,现实生活中也有多少人因它的贫瘠和与世隔绝而诅咒之。当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和反思太行山区乡民为何长期处于贫困线上时,张占义已 经开始着手一项伟大的脱贫计划,他要用他的行动来弥补曾作为灵寿县副县长时无贡献之“过”,正如他当年在日记里写到:“十年知县罪无为,省城别民又十年;换个活法深山去,甘效黄牛耕茶田。”他根据太行山所处地理位置土壤的酸碱分割区域,通过pH值的对比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的

8、环境和土壤。如果说,当初张占义种茶是为弥补赵州无茶的遗憾和缺陷,那么,今天的张占义当他种下第一颗茶苗就已然意识到,今日的太行山少雨干旱,植被单一,沙尘肆虐,影响到石家庄市区环境,为何不能选择四季长绿的茶树呢?搞茶园经济既得经济效益,又符合生态、绿化之需要。于是张占义通过八下杭州拜师学艺和向专家的请教,并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北方植茶新思路。他曾对笔者侃侃而谈到:首先,茶树喜酸怕碱,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茶树生长的土壤pH值是37范围内,适宜范围在4.56.5之间,当活性钙含量超过0.2,茶树便会逐渐衰亡,如以喜酸性植物为参照,在北方能成活的喜酸性植物主要是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9、还有板栗树种;其次,茶树喜水怕涝,在无灌溉条件下年需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灌溉水中不准有水垢,有水垢的硬水浇灌茶树,可导致茶树死亡;最后是茶树喜温怕冻。茶树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730,气温越过35时,生长受抑制,月平均温度不能超过42。气温若持续低于零下10再加上冷风侵袭,茶树便会被冻死。日平均温度10是为茶树生长的生物学最低温度。全年有效积温4000以上就完全可以种茶。可以这么说,张占义所摸索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全部融汇于以上三个方面。令世人、令茶界大为震惊的却是,张占义终于如愿冲破北纬38的“三八线”,这是中国农科院“南茶北移”课题组70年代无法逾越的“生死线”。张占义的成功,令中国茶界为

10、之刮目相看,世人隐约感到“南茶北移”的后劲和潜力,也愈发觉得研究“南茶北移”的学术命题深不可测。二、“茶不过黄河,闯不过北纬38底线”。张占义想实现的梦,就想惊天动地,就想尝试当一名跨越北纬38的克星,就想在“吃茶去”公案的发生地改变赵州无茶喝的局面。此时此刻,张占义的眼前闪现出当时为何要在北方种茶的一幕幕。1997年初春,阳光灿烂。时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所书记的张占义与所里另外几个人赶个大早,驱车前往几十公里开外的赵县柏林禅寺卖草坪,进得山门,已有方丈净慧长老迎接并以“赵州茶”相待。何为“赵州茶”?进山门的第一个话题自然离不开赵州“吃茶去”公案。交流时让张占义得知,唐代的赵州和尚就是以一句

11、“吃茶去”作为度人的不二法门,以茶明理,以茶开悟,以茶度人成为当时轰动中国南北丛林的公案,由此使“赵州门风”盛名大震,故而对身为赵州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长老来说,茶远远要比庙里植草坪来得重要。虽说茶对柏林禅寺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赵州柏林禅寺离开茶却又是万万不能的。谈兴所至,净慧长老当下对着张占义等人脱口吟偈一首:“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紧接着,净慧法师慢条斯理地讲述“吃茶去”公案的来历以及“吃茶去”三个字在海内外的影响和意义,讲述了江西云居山“攒林茶”与“赵州茶”的关系。也许有人不禁要问:“为何云居山有赵州茶,而赵州属地却无赵州茶?”是啊,这问题出在哪里

12、?如此不得不要从一代高僧从谂法师人称“赵州古佛”说起。从谂早年出家,八十岁时驻锡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当住持,一百二十岁圆寂于赵州观音院。赵州接引学人机锋语除“吃茶去”以外,诸如“庭前柏树子”、“洗钵去”、“赵州桥”等公案同样脍炙人口。赵州和尚平时云游四海,一日行脚至江西云居山,才引出“赵州关”之典。据云居山新志记载:“据传师(即从谂禅师)年逾八十犹行脚参方,尝专诚至云居山朝觐。时值弘觉道膺禅师主持龙昌禅院(即今真如禅寺),闻师远道而至,乃亲自出山门外数里相迎。两人会于龙昌禅院外明月湖前之夜合山下,彼此机语相对,势均力敌,各倾所思,至为投契。道膺禅师遂引师入寺,呼童奉茶,继续切磋宗派奥义,并

13、陪师周游全山景观,师乃大得启发。后人遂指两禅师应机对语处为禅关,且借师住锡地名之为赵州关。历代寺住均于夜合山下建关,以纪念师与道膺禅师相会云居山。”恰好,在云雾缭绕的赵州关内植有“攒林茶”(又称“云雾茶”),故又被人们称之为“赵州茶”。净慧长老继续说道:“1994年,我受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之命,亲赴江西云居山请茶苗回归赵州道场,因气候或栽种不得法致使茶苗不能存活。”此时,张占义不难理解净慧长老的真实想法。赵州道场,既要有精神层面上的赵州禅“吃茶去!”又要有物质层面上的赵州茶。只有两全其美,才能相得益彰。从另一层意义上讲,既能吃赵州茶,又能悟赵州禅,岂不更好。所以,净慧长老最后语重心长地说:“省

14、农林科学院的先生们能否帮助继续引茶归赵,实是柏林禅寺之幸甚。”说到尽兴处,净慧长老慢慢站起身来,一边拉着张占义的手,一边用缓慢且又坚定的语调说:“你们一定能把茶叶栽种成活,一定行,老衲拜托了,希望早日还愿来,以了却贫僧终生夙愿。”如果说,张占义因卖草而得茶与净慧大德相识是缘分,是“引茶归赵”的序幕,毋宁说,答应净慧长老引种赵州茶则是迈向“南茶北移”的第一步。然而,这第二步是最为头痛和发愁之事筹措资金。那一夜,张占义几乎难以合眼,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发呆这茶到底该怎么种天刚蒙蒙亮,张占义拖着疲惫的身躯,抓起昨晚连夜赶写的赵州禅茶恢复和应用研究项目书(后来统称“南茶北移”),急匆匆地来到省农林科

15、学院李广敏院长办公室。在院长办公室里,张占义竭力陈述“南茶北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李院长听完张占义的一番豪言壮语后,也道出自己的一些疑虑,但他自有一番主见:“南茶北移到底能不能种活?”“能!”张占义不加思索地吐出有力的一个字。凭心而论,能说出这一个字,也仗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其实,他心中还是缺乏一种底气。但当着领导的面儿,打肿脸也得充胖子。“如果失败怎么办?你能担保吗?”李院长显得有些担心。“如果只考虑失败,我就不会来找院长大人,况且,净慧大师还等着吃赵州茶哪。”张占义的倔强加幽默,最后李院长交了个实底:“这件事是好事,不妨可以试一试。”令张占义喜笑颜开的还是李院长最后一句安慰的话:

16、“老张啊,弄不成也没什么,反正你也蹲不了底,因你不是种茶人,你没有底也就谈不上蹲底了。”李院长的话外音已经明朗:即使失败,责任也不全在你。其实,张占义的诚实早就打动了李院长的心。也正因为是张占义的这番心诚,使张占义意外地得到了八千元的科研经费。当资金到位的同时,欣喜若狂的张占义正式宣布了“南茶北移”课题组成立。成员有:研究员赵文昌,副研究员张曦良宋炳彦,而作为蔬菜所的书记,张占义当仁不让地当起了“南茶北移”课题组组长。1998年早春三月,张占义兴匆匆地南下考察。此时此刻的张占义在行进的列车上,满面春风,底气似乎足了,信心也增了。当张占义踏进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时,第一个想拜见的人物就是中茶所茶叶栽培室主任、资深研究员吴洵。乃至见到吴洵,张占义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来意,吴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