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1811425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7.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导论,中西文化对比,2,课程说明,(一)讲授方法 讲授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由表及里阐释中国文化基本构架和体系,进到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基本问题。 兼顾知识和思想。 熟知非真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是一种对生存状态的领会,3,(二)讲授内容 1、以教材为教授蓝本,有所侧重和补充。 2、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这本书知识比较系统,理论性较强、因此需要补充一下帮助理解: (1)文化常识 (2)富有趣味性的知识 (3)可以引发思考的知识 3、日常教学安排 4、教学: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思考。 5、作业:4次。 独立思考 6、考试:闭卷,重点落实课堂讲授内容和日常

2、练习。也有一些我课堂举的例子如一本书和一个电影。,4,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全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该考试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国家汉办负责)。 此考试每年举行3次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月、5月、10月。 2011年度考试时间:1月15、16日;5月21、22日;10月29、30日,5,考试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对外汉语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国文化、跨文化礼仪。) 2、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理论 (包括语音及语音教学、词汇及词汇教学、语法及语法教学、汉字及汉字教学);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hn y shu png ko sh)的缩写。 C 1

3、 级 100-154 ;基础 B 2 级 155-209 ;证书 A 3 级 210-300,6,二、什么是文化?,1、百度搜索“文化” 一词,结果可以查到1亿多个相关信息。 2、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出版物。 3、列举你所知道与文化相关的文化样式 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酒文化、茶文化 、竹文化 汽车文化、青铜文化,7,中西文化比较: “中”是指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华文化为起源,衍生、发展,并辐射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体系

4、。 “西方”作为一个与东方相对的文化形态,主要指以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以近现代工业为经济模式的文化形态。 看一些图片感受一下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别,8,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 西方文化,东方文化,9,从日常生活看,生活方式 西方: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中国:群居意识强,注重集体力量。,10,人际交往,西方:个性张扬 中国:谦虚含蓄,11,处理问题,西方:“不撞南墙不回头”。 中国:“不可直中取,只可曲中求”。,12,意 见,西方:直言、快行。 中国:谨言、慎行。,13,人际关系,西方:“交相利”。 中国:“多个朋友多条路”。,14,领 导

5、,西方:“能者、贤者” 中国:“父母官”,15,排 队,西方:讲究、有序。 中国:不讲究、较无序。,16,时间观念,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17,用餐,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18,旅 游,西方:看 中国:纪录,19,想象中的对方,清朝装束,喝茶水,吃米饭。 “卓别林”,喝啤酒,吃火腿。,20,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1、全球化地球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2000 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 21 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

6、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21,“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22,2、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 16 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一战;二战;中东战争

7、与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 交流并非完全建立在主动选择和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对话,往往是与暴力或强权方式相伴随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出和渗透。,23,华沙条约组织,北约,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4,美国冷战的表现:,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杜鲁门主义,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容、标志 冷战的全面开始,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两极格局的形成:_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_,美苏_格局正式形成。,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两极,25,两极格局随之结束,1991 苏联解体,冷战之后,全球化全面迅猛推进。,26,27,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

8、对抗和联合,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 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并在会议报告我们创造性的多元化中提出了“尊重各个文化和各个文化被其他文化尊重的义务”。,对全球化的反思 英国退出欧盟 美国退出TPP和民粹主义经济政策,28,29,3、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与冲突,丝绸之路 唐僧取经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30,第二节 文化文明,“文化”一词虽然经常被人们用到,但是却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确定涵义。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写于 1952 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一书中便列举了自 1871 年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 164 种。而从那以后,各

9、种新的定义有增无已,竟有人称已达万条之多。,31,一、汉语中文化的内涵,文即纹 “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 “错画也”(说文),1、文化的汉语词源:文,32,2、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33,3、“文”与“化”的延伸,“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10、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化”引申义:事物形态、性质的改变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伦理德行的化成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移默化”,34,“文化”的流变,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35,4、中国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文”、“化”的合用,见于周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萧统昭明文选: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

11、人群的规律。,36,二、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cultra,英法语中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把文化当做精神、人文,西方最早记载于1510年的牛津词典。,37,性情与教养,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38,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 20 世纪 60 年代,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提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

12、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 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39,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所概括的:“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40,2、文明 周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隐含与蒙昧相对的有文化状态的意味

13、。但其现代意义上的运用仍来自西方的文化理论。,41,西方语言中的“civilization(文明)”一词的出现与城市文化的兴起有关。因为文明的词根 civil(citizen )在法语和英语中均指城市的公民。 推论:如果说文化的观念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自觉创造活动农业耕作的出现,那么文明则应看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产生了不从事农业的人群的聚居点之后的产物。 法语词典把文明解释为“开化的行为和状态”。 “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辞海),即指一种较高级较发达的文化形态,而与“野蛮”、“原始”相对立。,42,3、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联系表现在: 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

14、实践的产物; 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化是表(形式多样性,例:服装样式),文明是里(内容统一的价值标准,例:衣料)。,43,问题思考,1、“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 请问这“统一的价值标准 ”是什么? 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哪些因素导致了人类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44,问题思考,1、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强势文化”、“弱势文化”)(是否区分标准) 2、“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的利弊。 3、强弱文化的交流

15、往往是双向的。(利弊) 4、以日本为例,说明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45,(2)区别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2)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3)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4)从性质上看,文化是中性的概念。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16、。,46,47,第三节 “文化”释义,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愈加广泛和自觉。 英国学者泰勒第一次高度概括文化,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概念的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思路:,48,1、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引起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之一切产品。,49,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部分学者认为没有所谓物质文化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