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1809383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乡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题高一历史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解析】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

2、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

3、传技艺的学习,据此答案是。是对材料的曲解。【考点定位】古代手工业3.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 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解析】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判断,AD两项属于汉代的纺织业情况,B项属于元代,C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属于商代经济范畴。【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4.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

4、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

5、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考点定位】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5.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答案】B【解析】从题中时间判断,这是明末至鸦片战争后中国江南地区的人口计。本题可用排除法:从表中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对比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地位,故AC被排除;表格中没有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增速的比较,D项被排除;本题只能选B项,这也可以从表格中这一时段的城镇人口增幅(约2.4倍)和

6、农村人口的增幅(约1.7倍)的比较得到映证。【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6.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 增加赋税收入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 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项明显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户籍,不能有

7、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7.“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社会本质问题是A. 人际关系的庸俗B. 社会风气的败坏C. 商品经济的发达D. 价值观念的更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可知人际交往重视金钱,本质上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正确;人际关系的庸俗反映的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风气的败坏,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唐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故D

8、错误。8.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A.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B.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唐代在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是政府用官员对市场直管模式;“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是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选A项。B项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材料无直接关联,C项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D项通过

9、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排除BCD三项。9.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C.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D.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由于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机工罢工,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从而便使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故B项正确;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材料主旨且与材料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政府腐败无能的具体事例,排除C

10、项;材料反映的是税监想机户加征织机税对织工的剥削严重,故排除D项。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手工业并没有“工场手工业”, 所以“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本身就是错误的,凡是含均是错误的答案,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组合式的选择题关键是要找到技巧。考点:

11、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11.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传襄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A.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B.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城”的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是为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故答案为A项。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

12、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关键信息“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得出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从而确定答案。12.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 铁农具春秋时期B. 耧车战国时期

13、C. 筒车西汉D. 曲辕犁唐朝【答案】D【解析】A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B耧车出现在汉代;C筒车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D曲辕犁出现在唐代。故D正确。13.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A. 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B. 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C. 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D. 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语影响世界,世界

14、推动英语发展。即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是互补和双向影响,与A项说法不符,排除;殖民扩张推动英语在世界范围推广,不能得出英语具有先天优势的结论,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英语的传播与发展,与自由主义无关,D项排除。14.时间人物观点或措施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1776年亚当斯密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1936年凯恩斯强调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以上材料说明A.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海条例属于重商主义措施的表现,适应了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自由主义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凯恩斯主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因此可以体现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的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自由放任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选项排除。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与货币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15.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