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1803775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知识例说2017.0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基于学科知识,高三历史复习例说,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学生感受: 看起来很熟悉,想起来很吃力,答起来很任性考完后没把握。 教师感觉: 立足学科不偏,抓住能力不放,关注热点不少你想猜题太难。,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趋势 (以近三年为例),高考历史考什么,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同学们历史学科的知识现状是,一、梳理章节知识 二、建构单元知识 三、整合专题知识 四、关注拓展知识 五、了解常考知识,高三历史知识 复习备考应该做好的事情,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2.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

2、策; 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及科技和文艺; 4.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及其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史主要知识,一、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专题知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单元与章节知识,1.分封制 定义:又称封邦建国,是中国第一个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一方面,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另一方面,受封诸侯有拱卫王室、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特点:层

3、层分封,等级森严。 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章节知识:早期政治制度,西周分封,根据教材及上图,将封国归类。,燕、鲁、卫、晋、吴,杞、宋、许、陈、楚,齐,图中红色为同姓封国,黑色为异姓封国,西周分封示意图,2.宗法制 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早期政治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后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与小宗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表现:家谱家训,宗庙祠堂,族规家风等等。,从图片中“叶氏支祠”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这一政治制度是宗法

4、制。“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内容)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常考知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内容与影响)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D,皇位世袭(不能转让) 皇权至上(不能僭越),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专题知识:中央集权制度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过程,1.萌芽于战国时期: 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

5、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建立于秦朝: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3.发展于西汉 内容: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6.强化于明清 内容: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权在六部之上;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

6、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5.加强于宋元 内容: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基础,两大基础: 经济基础:封闭分散的小农经济; 理论基础:法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秦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丞相位高权重,西汉武帝建中朝-以丞相为核心的外朝权势丧失,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专制制度趋于完善、相权分割,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并立-相权再分割,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强化,清朝雍正皇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中央集

7、权矛盾之一君与相之争,中央集权矛盾之二中央和地方之争,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设刺史,郡县制,设节度使,郡县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行省制,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周朝:世卿世禄制(出身) 秦代:官僚政治的建立(军功) 汉代:察举和征辟(德、才)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文才),1.选官制度,(四)、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保障,2.监察制度 (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发展于两汉 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

8、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责监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东厂、西厂直接由皇帝控制。,(五)、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趋势,(六)、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认识,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

9、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迟滞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如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拓

10、展知识,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废除丞相。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大臣们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什么?,拓展知识,良好的家风,必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家训与家风”为主题进

11、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材料,其中有关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钱氏家训部分内容: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1)上述钱氏家训与早期哪一制度有关?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宗法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从上述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钱氏家训是从哪几个方面严格要求其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仿照上述中的要求,请你从中国历史中再列举出两条本质类似的名言来。 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 “先天

12、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等等,拓展知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作用)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常考知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中央与地方)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B,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13、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影响)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二、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2.耕作技术的成熟 商周时期: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治虫灭害等。 春秋战国:采用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时期:推行代田法,一种合理利用地力的栽培法。 魏晋以后:耕耙耱技术(北)、耕耙技术(南)沿用至今。 宋朝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三熟制。,1.生产工具的改

14、进 起源:原始工具主要为耒耜和石制,取材自然,简单粗陋。 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但较为珍贵,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 西汉以后:耦犁、犁壁、耧车,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耕犁技术相对完善,沿用后世。,(一)、发达的古代农业,3.水利设施的发展 (1)水利工程 战国: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4.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唐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宋靖康之变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15、浙地区。 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北方战乱,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 宋朝靖康之变后,南宋的都城南迁。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唐朝:涌现出一批繁荣的南方城市(杨一益二)。 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2.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2)民营手工业 生产概况: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供民间消费。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隋唐以后:恢复和发展 两宋以后:继续发展,城乡日用品大多出自民营手工业。 明中叶以

16、后:纺织、制瓷等行业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国内贸易 发展历程: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后将从事商业活动的称为“商人”。 商周:“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和商业都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经商受时空限制。 唐朝: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两宋:空前繁荣;打破市、坊界限;交子。 明清: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贸易;商帮。,(三)、古代商业的发展,2.对外贸易 (1)发展概况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清朝: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重要港口:唐朝广州;元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