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1797990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命题内容:先秦宋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成绩 注意事项:1:请考生用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和班级、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客观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

2、此可知,周代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是维护等级制度,不是宗法秩序,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故C错误;材料目的不是削弱异性诸侯权力,故D错误。2.“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作法A. 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 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C. 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 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并且占据优势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这种做法依然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后期诸侯混战,天子权威被削弱,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地方社群政治并非周朝才开始出现的,其根源并非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周朝此种通过周部族人民与地方旧族及土

4、著人的结合以实现管理地方仍然属于基层地方社群政治的类型。联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周朝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可知这种基层地方社群政治并非周朝首先出现,并排除其他错误选项得出答案。3.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A.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 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 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姬姓与姜姓封国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也没有建立中央集

5、权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国不是西周政权建立的原因条件,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注意区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概念,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B.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A【解析】权力的转移打破了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兼并战争的发展导致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故答案为A项。权力的转移与人民群众无关,也不必然带来权力的高度

6、集中,排除BC项;这种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5.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 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 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 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秦汉时期地方官有较大的权力,宋代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职,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加强,故B正确;A是秦朝时期郡县制推广;C中改善不符合题意,中央和地方始终是一对矛盾;D根本解决说法绝对。6.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

7、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 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C.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钱穆认为“布衣可以为公卿”,实际上说明世卿世禄制得以在官僚政治体系下部分保存,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点睛:对材料“布衣可以为公卿”理解是解题的关键。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由贵族

8、政治到官僚政治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A选项只涉及表象,B、D选项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应选C选项。8.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

9、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9.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

10、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这正是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回应,故B项正确。A.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故C项排除。D项应该是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故排除。10.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

11、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1.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A. 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 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 土地问题亟需解决【答案】D

12、【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不是汉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问题亟需解决,故D正确。12.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13、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项;统计表只是列举了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铁犁牛耕这种生产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13.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14、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4

15、.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B. 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C. 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D. 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针对汉代田庄“闭门成市”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闭门成市”是一种田庄内部商业行为,后者观点认为“闭门成市”仅为田庄自给自足特点的体现,反映了对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新的史料发掘,排除。C项,材料两种观点未体现出时代性,排除。D项,题干并非就“闭门成市”的真实性进行争鸣,排除。15.“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