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Alo****18 文档编号:111779206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全卷四个大题,共26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含17题,共22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学习中,同学提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 , 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生活中的精彩与黯淡,教会你坦然面对平凡的自己

2、;旅途中的温暖与寒凉让你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感恩。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才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当你送出礼物时,你也会获得,“手有余香”的快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肩负着一份使命。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绚丽多彩。这是你给世界的礼物。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礼物丰厚而美好。它芬芳如鲜花,灿烂如烟火,闪耀如星辰1.请用正楷将第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2分)自次国象量画参选代就类(1)馨香( ) (2)黯淡(

3、) (3)旅途( ) (4)回馈( )3.请在第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2分) 4.第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分) 5.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1)娴熟 祖藉 销毁 新陈代谢 如愿以偿(2)渊博 秘诀 诠释 光怪陆离 金壁辉煌(1) 改为 (2) 改为 6.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A.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之一。B.王维,字摩话,宋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苏轼称赞

4、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莫言,当代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蛙等作品。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卖白菜。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7.请按要求默写。第(7)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1分,共10分(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做秋思)(3)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4)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5)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6)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7)一次行走,一道风景;一段旅程,一种人生。诗人王湾乘船来到北固山

5、,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的诗句,描绘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的壮景;杜牧夜泊秦淮河,触景生情,在泊秦淮中写下了“ 。 ”的诗句,表面斥责歌女,实际讽刺了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陆游去职回乡,在游山西村中以“ , ”的诗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8)“东”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方位。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东”字的连续两句: , 。二、阅读理解。(含822题,共4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赏析。(第8题,3分)品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8.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

7、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家书)注释:日:一天天地。朴陋:粗俗鄙陋。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3)悲守穷庐 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

8、所吞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2.【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 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分)13.【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11分)形神兼备中国画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

9、,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来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

10、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星现出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萌,空简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颇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

11、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薄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兼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

12、、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凤貌,山求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溃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14.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 A 、 B 、 C 三类。15.选文第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