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772730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梳理基础知识,“市”在历代的发展(d),市,草市,夜市,空间,时间,商业街,直接,商业区,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唐宋“市”的发展 史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唐代开市闭市有时间限定。但“市”的发展没有停止,“市”开始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提示:唐代“草市”的发展及后期“夜市”繁荣。,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读

2、史用史 史料二表明相对于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提示:“市”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要点二 唐宋的城市布局与“市”的变迁 史料,识图解史 (1)图一中指固定的长安“东市”“西市”。图二中指重要街道及商业繁华地区。图示反映唐长安到宋汴京“市”怎样的发展? 提示: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且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多。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精练选考题组,【例】 综合考查唐宋商业及商人状况 (2016浙江10月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

3、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练1 史料考查古代对外贸易 (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

4、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 材料反映了输往日本商船的商品情况,因此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 (2016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解析 “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

5、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 (2017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这反映出唐代( ) 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宫廷的特权现象 A. B. C. D.,解析 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6、 D,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梳理基础知识,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_,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3.目的:维护_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商业和手工业,商鞅变法,专制主义国家政权,(2)(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等都有歧视性规定。(汉代具体措施) 5.影响 (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

7、这一政策使_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社会经济活力,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_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限制,3.表现 (1)明朝建立“_”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_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_和_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朝贡,闭关锁国,保守,封闭,突破核心

8、要点,要点一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史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汉高祖以怎样的措施“抑商”? 提示:课以重税,人格贬低,不得入仕等。,史料二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吕氏春秋上农 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指财产轻便,指不能长期安定的居住。史料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强调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要点二 明清(前期)时期的对外政策 史料 漫画: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识图解史 该漫画反映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

9、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精练选考题组,【例】 综合考查商业与商业观念 (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 材料信息盐商家庭产生大量进士,反映了盐商希望自己的后代走仕途道路,A项正确。 答案 A,练1 综合考查古代经济思想与商业政策 (

10、2016浙江10月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海禁政策影响了海外贸易,妨碍了社会进步,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练2 史料考查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 (2016浙江4月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11、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解析 材料显示明后期四民经营“工商”“三倍于前”,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B项应在鸦片战争后;封建政府一直奉行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 C,练3 史料考查古代商业观念的变化 (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