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1769069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 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风则是家族文化的核心展 现,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属于民间自发出现、又根植于民间,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作为思想核 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作为基本遵循,以家庭自我教育为主要形 式,经过数代传承形成的门风。对传统家族、家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地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 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成为主旋律的时 代背景下,900 年来以孝义文化、廉政文

2、化闻名于世的“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受到社会的 广泛关注和理论界的垂青:2016 年 3 月全国“”期间,一部以“江南第一家”家规家风历史文化 提 要: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 年)到明天顺三年(1459 年) ,浦江郑氏家族共财同 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 “食指三千” 。 这个大家族,以孝义传家,以家训、 家规、家仪治家,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学大家的再三奖掖,其孝义文化、廉政文 化、制度文化等家族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 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家风文化至今仍有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对传统家族或家 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

3、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文化学研 究范围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应全 面关注其物质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建筑物、器物乃至山水等有形文化载体;全面关注 其行为文化,包括传统社会的礼仪、习俗、节庆活动等文化遗产;全面关注其制度文 化,包括律法、族规、家规、家训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全面关注其精神文化,包括 道德、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字记载等文化创造。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 资本 + 场域 = 实践”公式和惯习场域理论,引导我们要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 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 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4、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家风文化 家规家训 江南第一家 文化社会学 惯习场域理论 徐友龙,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 心特约研究员(杭州 310007) 。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徐 友 龙 观察与思考 2017 年第 1 期 101 为素材的电影级动画片 郑义门 在中央电视台 3 个频道同步播出;在这之前,中央纪委在其官网 “中 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隆重首推;紧接着, “江南第一家”成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相 对于“江南第一家”高频地被社会各界关注和传播的热潮,研究者更应该讲清楚郑义门和“江南第一 家”的来龙去脉,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等理

5、论视域中理清楚“江南第一家”的家风文化资源,在新时 期全国上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地发挥家族、家风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郑义门和“江南第一家”的来龙去脉 郑义门位于浙中浦江县郑宅镇一个因郑氏家族而命名的文化古镇,至今,在该镇镇区的 8 个 行政村内,郑姓占 90% 以上,仍有近万郑氏后裔在这里生活。 郑氏族人自北宋末年迁入该县后,从 南宋建炎初年(1127 年)开始,止于明天顺三年(1459 年) ,合族共财同居 15 世,持续达 332 年, 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 ( “食指” ,第二个指头,古用以计人口,指郑氏义门最多时有三千左右人口 合居生活) ,得到博学鸿儒包

6、括宋代范仲淹、朱熹,元代“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柳贯、揭傒斯和 浙东硕儒方凤、吴莱、王祎,明代宋濂、方孝孺、余阙等理学家的扶持,以及宋元明三朝旌表。在朱 明王朝,更是达到巅峰,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再三奖掖。 (一) “三郑”迁居浦江与“白麟溪” 、 “仁义里”的由来 对东汉兴平二年(195 年)建县的浦江县来说,郑氏家族不是“土著人” 。 “郑氏出自姬姓,周厉 王少子友,宣王母弟也,宣王二十一年,封友于郑,在荥阳宛陵西南。 ” ( 麟溪集郑氏谱图序 )族 谱所交代的家族史,与史记郑世家 、 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十三世孙幽公为韩哀侯所灭,子 孙播陈、宋之间,以国为氏” ,除时间上有一年的出入外,其余完

7、全吻合。 至北宋末年,郑桓公的六十二世孙自牗曾官至殿中侍御史,因 “直谏” 遭谪迁至遂安 (今浙江淳安) , 其子安仁生渥、涚、淮,兄弟三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迁入浦江承恩里(今郑宅镇) 。 因“友 情甚笃” ,人称“三郑” 。如今的郑宅镇,还有一个行政村沿用“三郑村”之名。三兄弟拜其父好友朱恮 为师,其中,郑淮潜学三年,颖敏绝伦,最受老师礼宠,经推荐、做媒,入赘当地大户宣氏。郑淮虽是 入赘之婿,但深受家族认可,更以其义举在当地颇受敬重。 ( 麟溪集宋故冲素处士墓志铭 ) 据宋濂记载,北宋靖康年间,时局动荡,当地闹饥荒,郑淮舍家卖田千余亩赈灾,当地感其德, 称他的居住地为“仁义里”

8、。 (参见宋濂遂阳公像赞 )有记载以为,此处遂阳公为郑淮的儿子郑照, 但郑氏族人提供的资料以及郑本山考证认为,遂阳公就是郑淮。 郑淮主持家业后,以郑氏上祖“白 麟”之名号,改村旁“香岩溪”为“白麟溪” , “示不忘本” 。至今,郑氏宗祠内还保存着一块由元朝 丞相脱脱题赠的“白麟溪”石碑。 (参见义门郑氏散锦汇编 ) 由此可知,郑氏族人自迁居浦江第一 代开始,便以仁义德行深受乡邻好评,成为郑氏义门孝义文化的肇始。 (二)十五世同居与三朝旌表 祖上鬻田千亩赈灾致家道中落。郑淮的孙子郑绮 (1118-1193 年) 入主家政后,以孝治家,重整家 业。郑绮是一个知行合一者,一个儒家思想的实践家。他“善

9、读书,通春秋 ” ( 宋史孝义传 ) , 据中华书局 2005 年出版的浦江县志记载,全县郑姓 16716 人,其中郑宅镇 8341 人。 何保华主编: 浦江县志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 139 页。 郑本山: 郑姓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13 页。 102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撰合经论数万言”( 浦江人物记 ) ,藏书 “万卷” ,数十年苦读不辍。 每天下田都要在牛角上挂上书, 休息时就从牛角上取下书来诵读。族中子弟纷纷效仿,耕读传家之风代代相传。在今天的郑宅镇,郑 绮的道德事迹以“纯孝”儒生为正史所记载,更在郑氏义门的各类记载文本上广泛传

10、播,为郑氏后人 所崇仰。其事迹含救父、孝母、出妻妾、善待族人、重操守、勤耕苦读、发起共财同食等。 他倡导全族内部共财同食,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以此发扬光大家业。 郑绮临终前立下遗嘱: “吾子孙有不孝悌,不同釜炊者,天实临殛之” ( 宋史孝友传 ) ,意为提出分 家者要遭天打雷劈。后世子孙谨慎遵循,郑绮也成为郑氏义门累世同居的一世祖。 此处的“同居” ,指的是共门同居之家庭成员,含有“共财”之义,也就是民间所称的“不分家” 。 因符合“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 , “平天下必从齐家始”等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利 于政局稳定,为朝廷所赞赏。 “义门” ,则是唐以来

11、,封建王朝对累世同居家族的褒称,许多同居大家庭 正是通过这样的累世努力,以其对理学的追求和对基层政治秩序的维护而被当政者推崇进入统治层。 郑氏义门同居一至四世,受祖上鬻田赈灾影响,家境困顿,族人也鲜有显于世者,至少没有正史 的记载。五世祖郑德璋(1244-1305 年)在家族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出了三大意义深远的 创举。一是当时“官政苛乱,恶少年弄兵钞掠,民兼避匿” ,郑德璋组织家族力量自保,并协助朝廷 对付匪盗。朝廷表彰其捍卫乡井之功,并委以青田县尉。虽然他“度时事不可为,辞不赴” ,但说明 郑氏已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地位,开启了子弟从政显赫于世的历史。二是常 “思以法齐其家” ,每晨兴

12、, 击钟集家众展谒先祠,聚揖有序,申“毋听妇言”之戒,开启了家族制定家规家仪治家并赋予“法” 的意义的实践和伦理基础。三是主家政时期,郑德璋厌其家居之丛纷,痛其子孙之失学,在离家一 里左右的东明山上建起了家族私学东明精舍,为族人读书授业,开启了家庭教育历史。此三大举 措,正是当时社会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也为家族兴盛奠定了基础 并提供了三条重要发展线索。 (参见麟溪集故处州青田尉郑君 ) 据正史记载,郑氏义门宋元明时期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最早是在南宋乾道间(1165-1173 年) ,有 人将郑琦之义行上闻,朝廷赐号曰冲素处士。 (参见 宋史孝友传 ) 元朝时,延续中

13、原传统,规定 “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 。至大二年 (1309 年) 九月,乡老黄汝霖等言于县,县上其事, 负责地方检察机构的廉访使加审,文达中书礼部。四年二月,被旌表为“孝义门” 。第二次是根据太 常博士柳贯与乡校群士上状,至元四年 (1338 年) ,朝廷再次旌表郑氏家族为 “孝义郑氏之门” 。此外, 在至正十二年(1352 年) ,翰林学士月禄帖木儿行巡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至 正十三年(1353 年) ,皇太子两次分别赐书郑氏族人“麟凤” 、“眉寿”之匾。 至正二十年(1360 年) , 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朱文忠率部攻下婺州,屯驻浦江。考察后上书朱元璋奏请表

14、彰,称郑氏“宋朝建 炎初,兄弟义居, 宋史具载其事,前元二次旌表其门。蠲免差役,今已十世。阖门二千余指,雍 睦如初” 。朱元璋立即同意了“优免差役”的奏折,并旌表“郑氏孝义门” 。 (三) “江南第一家”与朱明王朝的青睐 洪武时期,郑氏家族更是得到朱明王朝的频频垂青、屡屡偏爱。朱元璋曾口赐“江南第一家” ,从 此,“江南东家” 成为郑氏义门二代称;曾要求 “每岁朝见,可与颜、曾、思、孟子孙来朝,同班行礼” ; 曾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曾特许郑氏族人“自选贤德,举来相陪” ,以“日夜讲说于太孙之前” ; 参见郑氏族人提供之郑氏族谱 、 圣恩录及宋濂著麟溪集 。 观察与思考 2017 年第 1

15、期 103 曾将郑氏族人郑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 ;更有甚者,在该族人多次牵涉按律当以极刑、乃至满门抄 斩大案时,朱元璋屡次亲自过问案件、给予特赦,甚至在赦免株连案件时更授予其家族多个官职。 由郑氏同居十五世家长郑崇岳(1550-1631 年)所撰写的圣恩录 ,是郑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一份 有着重要价值的史料。全书分四个部分,其中御札、公文、诰敕,都是原始档案内容的照录,史录部 分则通过回忆和相关照录内容,记载了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七年间,郑氏与朱明政权的十七次交往过 程,有些记载十分详尽。 可以说,郑氏义门是朱元璋亲手扶持起来的显赫于中国历史的大家族。这一方面应该是朱元璋内 心高度重视家族对维护封

16、建政权的重要性,在打击一部分抱有敌意的江南地主大宗族的同时,急需树 立正面典型,而郑氏家族当时已经九世以上同居,仍雍睦如初,对其治理国家、稳定政权的积极意义 是显然的。另一方面,这应该是受他身边不少婺州籍重要谋士和网罗的浙东大儒刘基、宋濂、叶仪、 方孝孺、戴良、王祎等影响较深缘故。 对郑氏义门最终的拆灶异居,记载相对简单: “天顺三年(1459 年) ,遭受火灾族众散处” , “族人 因疏忽失火,蔓延全族,除家庙外,宅皆毁灭,火灾后族散分居” 。 ( 麟溪集 )实际上,郑氏共财同 居合食的后期,遭遇的不仅是火灾。在此之前,正统十一年(1147 年) ,在浙、闽、赣边境爆发了农 民和矿工起义。1149 年,乱军过郑义门,烧杀掠抢,家室尽毁。再加上十年后的这场失火,郑氏家族 元气大伤,完全支撑不了合居的物质需要,在无奈中分家析灶。并以义字辈兄弟二十六个为号,实行 分家。 族谱中同时记有第十八号郑氏后裔继续同居聚食二百年,直到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