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70.20KB
约3页
文档ID:111763425
《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_第1页
1/3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的当代价值 建设学 习型政党 的首 要基本要求是用科 学理论武装 全党 , 组织党员 、 干部 深入学 习马克思 列宁 主义 、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理论 、 “ 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 学发展 观 .牢 固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 , 系统掌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 不断提 高全 党 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水平 毛泽 东的 《 实践论 》 与 《 矛盾 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 的经典 著作 , 对 于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和建设 学习型政党都 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 《 实 践论》 与《 矛盾论 》 启示 了马克思 主义理 论创新 的宗 旨和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特定层次 认真学习《 矛盾论》 与《 实 践论 》 , 体会 其精神实质 , 是加强党 员干部理论修 养 , 坚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路 的重要一课 一 、《 实践 论》 与《 矛盾论》 体现 了马 克思主义 理 论创新 的宗 旨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 的理论 内容首先作 为毛泽东 同 志在延 安抗 日军政 大学演 讲用讲 课大纲 中的理论观 点 , 以油 印本的形式 于 1 9 3 7年 面世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相应 的理论观点被整理为两篇论著 ,分别于 1 9 5 0年 1 2月 2 9 日和 1 9 5 2年 4月 1日以《 实践 论》 和《 矛 盾论 》 为题 正式 发表在《 人 民 日报》 上 , 随后收入《 毛泽东选集 》 第一卷 《 实践 论》 与《 矛盾论 》 发表 以后 , 它 的创新 价值 和理 论宗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论题 创作《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的毛泽东, 代表的并不是 个人 , 而是处 于特 定时代的特定 民族 在一定意义上 . 毛 泽东继承 和发扬 了中国新文化运 动的纲领 《 实践论 》 与 《 矛盾论》 创新之处 , 体 现在深刻 的社会 内涵上 联系《 实 践论》 与《 矛盾 论》 面 世以及后 来得 以在人 民大众 中广 泛 陈世 珍 传播 的社会背 景 , 不难看 出 , 其 理论 创新 的宗 旨是探 索 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 实践论》 与《 矛盾 论》 秉承着 马克 思主义通过现 实地 变革世界 而谋 求人类解放 的价值取 向 ,立足于 中华 民族 谋求独立与解放 的斗争实 际, 站在 中国人 民的立场上 , 以 中国共产党为代 表认识近代 以来矛盾 错综复杂 的中国社 会现实 。

作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产 物 , 与马克思 和恩格 斯所 面对 的德 、 法 、 英 三国资本主义确立 以及 所暴露 出的 危 机与 困境相 比 .代表 中国人 民根本 利益探 求 中华 民族 伟 大复兴道路 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 的社会 现实是极其 特殊 的 如果说 , 马克思和恩格斯 当年创立理论 的宗 旨是 在批判 现实的资本 主义世界中 ,发现未来新世 界前行 的 现实道路 那 么 ,中 国共产党人则 是在面临着 既要反封 建 又要反对帝 国主义 的复杂局面下探求 中华 民族 的解 放与发展道路 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 , 毛泽东论定 : “ 共性 个性 、 绝对相对 的道理 , 是关 于事 物矛盾 的问题 的精髓 , 不懂得它 , 就等于抛弃 了辩证法 ” 其 中 , 对矛盾的特殊性 做了极为详尽的阐释 今天 , 重读 《 实 践论 》 与《 矛盾论 》 , 我们 可 以读 到 2 0 世 纪 3 0年代 的中 国共 产党人对 于 中华 民族谋独 立求解 放 的一腔热血和孜孜 以求 , 我们可 以读到 5 0年代新 中国 刚刚建立起来 的时候 面对百废待兴 的社会 , 中国共产党 人对社会 主义建设 规律的热切探寻 。

这些 , 对于今天处在 推进市场 经济的过程 中的领 导干部时刻牢记 自己的角色 定位 , 自觉协调个 人利益与集体 利益 的关 系是极 为必要 的 对于 他们保持 清醒的头脑 , 立足于 中华 民族谋求发展 与复兴 的伟 大实践 ,站在 中国人 民的立场上努力 探寻社 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 的规律 , 以人 为本 , 科 学发展 , 建 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为必 要的 前 线2 0 1 0 / 5{ 4 5 正是在这样 的意境下 , 作为党 的思想路线 的“ 实事求 是 ” 中的“ 实事 ” 不 是普通个人 的生活实践 , 而是谋求 民族 独立 与社会 发展 的“ 大实践 ” ; “ 实事求 是” 中的“ 求 ” 不是 一 般学者个人 的学 术钻研 , 也不是普通人 的简单认 知 , 而 是 中华 民族 的集体探 寻 ; “ 实 事求是 ” 中 的“ 是 ” 不是个 人 的“ 是 ” 与 “ 非 ” , 普通 的“ 对 ” 与“ 错 ” , 而是 中华 民族 独立 与 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与伟大诉求 , 是“ 大是大非” 在这样 的意境下 个人 可以根据不同 的岗位角 色 . 确 定个体的人生定位 , 实现个体人 生的价 值诉求 。

所不同的 是 ,普通群众通过履行普通 角色的社会职责实现人生 价 值; 领导干部则要 自觉地站在集体的立场上, 为民谋利 , 促进社会 发展 , 并在这个 过程 中实现 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 当前 , 无 论是普 通群众 , 还是领 导干部 , 都将 与 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相关联 二、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指明了党员干部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并没有 预见到其理论对于 中华 民族谋求独立 、 自主与复兴 的价值与意义 在 十月革命炮 声 的壮丽伴奏下 中国先进 的知识分 子通过多种途径将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引入 中国 ,中国亿万 人民谋求 中华 民 族 独立 、 解放与发展 的实 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时 代 化、 大众化 的切实依据 马克思 主义也 因此在这场伟 大 的实践中获得 了新 的生命力和新 的理论魅力 在 1 8 4 0年鸦 片战争以后 中国社会 的舞 台上 , 各种思 想体系纷纷亮相 “ 天演论” 、 “ 三民主义” 等等 , 但 是 , 中国 革命 的实践 选择 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 《 实践 论》 与 《 矛盾 论 》 是这种选择 的产物 。

它表达的是中华 民族在 内忧外 患 面前选择走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道 路 , 以社会主义为追求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争取 民族独 立与社会发展而奋勇前 行 , 并最终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 的理性思考 选择 是时代 的 , 现实 的和 中华 民族 集体 的 , 但是理论 创作却是 由个人来完成 的要完成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这样 的创作 , 既要有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基本功底 , 又要有 中国革命 和建设实践 的广 阔视野 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这样的著 作 与他在 革命斗争 之余 , 勤 于学 习 、 善于思 考是分 不开 的 对 此 . 当年在延安采访 的斯诺做 出了生动 的描述 : “ 在 卢沟桥事变后 的几 个星期里 ,毛在延安有一段暂时 的空 闲时间 , 军 队开赴前线 了 , 毛腾 出时间来 收集 材料 , 准备 在 ( 延安 ) 抗 大作关 于哲 学基础的讲演 这批青年学生经 过三个 月的短期 训练准备 在今后几年 做政治 工作 , 需要为他们写一些简明而基本 的讲义 在党 的坚持下 , 毛 泽东写就《 矛盾论》 和《 实践论》 , 总结 了中国革命 的经验 , 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和中国的具 体的 日常实例结合 起来 。

《 实践论 》 与《 矛 盾论》 面世以后 , 确实 向广 大党员 干 部普 及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础理论 ,影响 了几代人 的 世界观和人 生观 , 成为他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精 神支柱 关 于这一点 , 李瑞环 同志深有体会 作为普通工人 出 身的他 , 并不具备先天 的哲学思维素养 , 是献身 社会 主义 建设 的实践 使他体会到学哲学和用哲学 的重大 意义 因 此 , 他 曾经语重心长地“ 提倡大家学点哲学” 在李瑞环 同志看来 , 学习《 实践论》 和《 矛盾论》 , 是进 入哲 学殿堂 的有效途径 他 说 : “ 就我个人体会 把 ‘ 两论 ’ 作 为学习哲 学的主要 内容 ,是哲学入 门的一个有效途径 ⋯⋯ 我认 为 , 当前 学哲学仍然可 以提倡从学 ‘ 两论 ’ 人手 . 这 同提倡学 习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著作不矛盾 .同强调 着重学基本观点也是一致的 在学 习‘ 两论 ’ 时 还要注意 同学 习邓小平 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论著结合起来 .加深对 我们 党的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加深对建设有 中国 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 的理解 李瑞环 同志学哲学 用哲学的体会 , 清楚地告诉人们 : 哲学不是远 离现实实践的神间圣物 ,而是人类社会实践 的时代 回响 。

“ 真正 的哲学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如今担 任领 导重任 的广大干部 , 尤其是高级干部 , 并不天然地 与 哲学这样 的学问绝缘 , 相反 , 只要做有心人 , 热爱学 习, 善 于思考 , 就能够拥有哲学发展上的发言权 领导干部的经 验视域与普 通学者的逻辑推进对于 当代 中国哲学 的发 展 具有不 同的功能 , 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三、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 的特定层次和路径 “ 两论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时代化 的产物 毛泽 东 创作 “ 两论 ” 为我们今 天推进 马克思主 义中 国化 、 时代 化 树立 了榜样 ,因此 ,是 当前领 导干部进行学习 的必读 范 4 6 I 2 01 O / 5 前 线 本 读 “ 两论” , 既可 以学 习哲学 道理的学术 阐释 , 又可 以 学 习毛泽 东推进马克思 主义哲 学中国化 、时代化 的气 魄 和精神 “ 两论 ” 发表 以后 , “ 两论 ” 与苏 联三 十年代 的教科 书 的关系 以及 “ 两论 ” 与《 社 会学大纲 》 、 《 大众 哲学 》 的关 系 曾引发学 者们 的深刻思考 。

《 实践论》 与《 矛盾 论》 的理论观 点与李 达先 生 的《 社 会学大纲 》 有相 同之处 , 但 是 , 《 实践论》 与《 矛 盾论》 不 同 于《 社会 学大纲》 , 原 因“ 不在 于李 达同志 当时 的哲学 理论 修 养 比毛泽东同志逊色 ,而在 于李 达同志没有毛泽 东 同 志那样的革命实践 毛泽东 同志不仅一般地参 与了中 国 革 命 , 而且 直接领 导 了中国革命 , 指 挥 了中国革命 战 争 , 同党 内的错误路线 、 错误倾 向 , 特别是 同得到第 三国际和 斯 大林 支持的王 明教条 主义进 行了直接 的斗争 ,中国革 命 的实践 要求 对认识与实践 、 矛 盾的特殊性 、 主要矛盾 和 主要矛盾方面等 问题做 出系统 的说明 ,而 中国革命 的实 践经验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 了丰富 的材料 可以说 , 不 是 亲 自领 导中国革命 , 直接指挥 中国革 命战争 的人 , 不 是 同党 内的错误路 线 、 错 误倾 向作斗争 的人 , 是不可能写 出 《 实践论》 、 《 矛盾论》 这样杰出的论著的” 换言之 , 《 实践论》 、 《 矛盾论》 与《 社会学 大纲》 之 间的 区别表 明 ,领导 干部在 推进 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发展 中具有独特的实践视 野和不可代替的作用。

《 实践论》 与《 矛盾论 》 和《 大众哲学》 的服 务对象是不 同的 《 大众哲学》 服务于社会青年 , 艾思奇先生将 当时 的 青年分成 了四类 , 第一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