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111729578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的领导方式PPT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2004考纲,(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法律实现,依法

2、行政;以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思想领导,即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和路线,懂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 ()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方面是统一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注

3、意:千万要把党、国分开,不能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与国家机构履行的国家职能混淆,凡与党的领导有关的只能是涉及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回答有关国家职能的时候,绝不能画蛇添足把党加进去就错了。,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 永保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怎样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教材,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补充: 十六届四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 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 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

5、康社会, 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 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 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 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 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 是: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 机和活力; 3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 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6、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 5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6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 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这些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 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论述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38题16分,第39题19分,共35分。每小题设置2分综合评价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十六大报告强调,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

7、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起来?,(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8、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分),(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保证,(1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1分)可见,党

9、的领导是关键,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依法治国是保证。三者是有机统一的。(1分)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健康发展。(1分)综合评价分:2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

10、,面临新挑战。 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级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新的历史条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11、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怎样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 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 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应该是指整个执政党。,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 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念被解析为“4个意识”:,一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要改变那种只靠权力领导,片面强调管理、控制的领导方式,更多地强调服务和责任。 二是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12、使人民群众长期受益、真正受益。 三是依法执政的法制意识。要求党要善于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合法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还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四是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增强党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自觉性、主动性。,1.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2.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3.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4.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5.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6.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8.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能力;9.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10.从严治党、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能力。,执政能力展开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