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71566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三生石编辑2013 届高三历史论证题复习讲义例题精讲(二)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冯刚 2013-5-6二、高考论证题解析: 、立论题型归纳提炼观点类型:【2010 年江苏卷第 22 题(必修 1)】:(9 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 1911 年秋至 1912 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 20 世纪社会革命中的 1900 一 1913 年阶段。请回答:(1)

2、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 分)(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 分)(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 分)【解析】本题主要从多个视角分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重大历史史实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见题目中的“划线部分”)。第问主要考查考生历史史实再现能力,可以依据“第一种”说法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判断,或依据“第二种”说法中的“社会革命”来反推为“政治革命”。第问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问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视角,依据不

3、同视角,全面认识(评价或论证)历史事件的影响。第一步:审题。把握解题中心,明确答题限制条件和范围。即:解题中心是“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题限制条件和范围是“运用上述视角” 。第二步:解题。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问题提示是“运用上述视角认识” ;解题思路和方向是“上述视角” 。根据第、两问可知“上述视角”是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 ”三个方面,即本题观点是: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由于题目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的影响”方面的信息,所以只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 。第三步:答题。首先依据上述“第二步”分析,确定答题结构,即“政治革命、

4、社会革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 ”三个方面。最后可参照第、两问答案,运用所学知识,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回答。【参考答案】 (1)政治革命。史实: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 社会思想变革: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人人心;社会生活方面变革: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社会思想变革: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社会生活方面变革: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注意】:由于第问题目分值限制,答题时要求语言精练、要点准确,可不要展开论证。如果分值是 56 分,就

5、要展开论证。参考范文:(观点:)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史实论证:)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革命: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也是一场社会革命:一方面,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主流思潮;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文明礼仪等,冲击了旧的习俗和传统观念等。【2012 年江苏卷第 22 题(必修 3)】:(13 分)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

6、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chun)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 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7、 材料二:萧公权于 1940 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 、 “假维新” ,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 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 分) (要求:观点明确;

8、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 【解析】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察如何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借以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史观。第问重在考查维新变法的基本史实,主要结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回答。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制度”与“思想”的统一。依据材料一中的“方框部分” ,联系所学知识,明确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强调思想启蒙。第问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材料能力、系统准确地阐述历史观点的能力,把论证能力与史学研究能力相融合,要求考生根据问题所给主题(视角),归纳提炼材料观点,然后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

9、点。第一步:审题。首先区别“主题”与“观点”两个概念:“主题”是指论证的角度;“观点”:是指思想主张。第二准确把握“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 ;结合引言、材料三中的“划线部分” ,可知其含义是:在不同“时代” , “史家”对“历史认识的修正” ,即“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代”变迁制约、影响“史家”的“历史认识” ,同时“史家自身的变化”也制约、影响“史家”的“历史认识” ,进而“史家”不断修正“历史认识” ,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三把握解题中心,明确答题限制条件和范围。解题中心是“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答题限制条

10、件和范围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等。第二步:解题。第一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问题提示是“运用上述材料” 、 “观点明确” ;解题思路和方向是:“运用上述材料”说明上述材料不仅包含论证需要的“史实” ,也包含“史学观点” ;“观点明确”说明题目没有给出明确的“史学观点” ,而是要求考生“运用上述材料”概括、提炼出“史学观点” ,所以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必须准确归纳、提炼材料的观点。第二明确材料观点,理解观点含义。由引言、材料一、二、三中的“划线部分” ,可以归纳、提炼出材料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家认识的变化,史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分析相关

11、材料,提炼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根据解题中心“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有: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阴影部分”是“史家”的“历史认识”及其“修正” ;“划线部分”是制约、影响“史家” “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等。第三步:答题。首先依据上述“第二步”分析,确定答题结构。即:一完整表述观点,二“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围绕“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主题(视角) ,分层论证。其次依据上述“第二步”分析,划分论证层次。即:材料一中“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是受时代的现实,即客观条件的限制, “史家”对“历史认识的修正” 。材料二中“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是受史家本人的限制,即

12、主观方面的限制, “史家”对“历史认识的修正” 。最后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对上述论证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论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分析史家修正历史认识的原因要全面,即:史家自身变化(掌握史料多少、理解程度以及史观等)和时代变迁等原因。最后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精练的历史语言论证观点。【注意】:论点(观点)表述要完整;要紧扣解题中心“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围绕“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主题(视角)论证,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从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展开论证(论证角度越多越容易得高分) ;字迹书写要端正、清楚。【启示】:1、影响史学

13、家观点的主要因素有:史学家的学识素养、史学家的立场、史观(认识论) ,史学家掌握史料多寡,时代背景等。2、要做到对历史形成正确认识,应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史学工作者要尊重历史事实、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精神,详细占有历史史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指导下,用全面的眼光、辩证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评分标准】: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89 分)观点方面:观点要明确,要揭示史家修正历史认识的原因,并注意时代和史家两方面的原因。论据方面: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包括史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论证方面:材料与观点结合好,逻辑关系清晰,论

14、述充分。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参考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范文:(答案仅供参考)(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家认识的变化,史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因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史实论证):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初期,一方面,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即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受材料的多寡和真伪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史家本人的限制,即主观方面的限制,如对史料理解的程度、错误史观的影响,以及在史学研究和治学态度上不够深入严谨,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康有为维新变法“假民权” 、 “假维新” 。随着时代条件的发展,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出现,萧公权在比较全面而深入研究剖析后,摆脱了错误史观的影响,修正了认识:康有为实为“渐进之真民主” 、 “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因此,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完成的,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便达到什么程度。因而也难免出现问题,史家要知错能改,要勇于及时修正历史认识。由此可见, “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