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171091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 古诗三首设计思路:根据本课学习目标,采用以文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抓住三首离别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确定以朗读品味为主,抓诗眼,抓重点诗句,充分调动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感受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出来。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4.会认“浥”;会写“孟、陵、鹤”。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1.读懂三首诗的诗意。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感知三首诗在描写与朋友离别之情时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课前准备:1.课件。 2.发放预习表

2、格。教学过程: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展示课件第二屏)1.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支瑰丽的奇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的古诗,选择其中一首,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诵给大家听。指名诵读。2.(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 过渡: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一)请同学们自读三首诗,边读边圈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二)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和诵读情况。1. 指名读诗,注意正音,并随机鼓励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2. 看课件检查

3、生字。(展示课件第四屏)重点指导“朝、舍”两个多音字,“浥、萋”两个难点字,“孟、陵、鹤”三个会写字。)同学们,古诗虽然短小,但其表达艺术却至臻完美。你们有没有思考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出示预习表格。题目作者年代诗中景诗中情细品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先来品味诗人王维给我们呈现的送别画面: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展示课件第五屏)(一)品课题:读读课题,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配乐朗诵,可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的优美意境中,有利于感知诗的韵律美。学生在预习中通过查资料、读注释,对三首诗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出示表格,对三首诗进行横向对比学习,只是让学生对它们有个粗浅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也

4、可以使学生有疑而学。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1.“送”是送别、送走的意思。送别好友在眼前,依依惜别情难舍。“使”是出使的意思。好友即将上路,一别恐难再见,怅惋之情油然而生。2.出示地图,感受路途遥远。(展示课件第六屏)3.好友元二要到千里之外的荒凉之地,诗人会是什么心境?请你再读全诗。学生可以用不同心情来读诗,老师注意指导读出各自的感受和诗的节奏。(二)品诗意: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全诗的大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字或诗句,然后说说全诗的大意。(注意指导对“浥、更”的理解。)1.感知诗中画。宋代的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再读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展示课件第七屏)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板书:新)2.品味诗中情。我们常用离愁别怨来表达分别时的情景,可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呈现如此美好的画面呢?难道他没有不舍没有留恋?我们来看看安西是怎样一番情景?(展示课件第八屏)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是什么?此时再读诗的后两句。(展示课件第九屏)你从这两行诗的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之情?诗人用送别时的美好情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舍之情。(板书:无)请你想象

6、一下:此时王维可能想对元二说哪些道别的话?鼓励尝试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情感,适合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要求。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千言万语,一时无从表达,只化作手中一杯酒,请你再读这两行诗,体会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读出你的感悟。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多少离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让我们再品一品这千古绝唱。指名诵诗。(展示课件第十屏)四、交流学法,布置作业1.回顾学习方法。2.布置作业:背诵;预习后两首诗。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7、。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为离别而感伤忧怀,为离别而留恋不舍,为离别而牵挂黯然,他们又留下多少名篇佳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品味同为离别诗,其他诗人又如何表达的呢?二、交流自学,理解诗意(一)小组交流,弄懂后两首诗的诗意。(二)全班汇报:分成两大组,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检查学生把握诗意的情况。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解决以下词语和诗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烟花、西辞、尽”。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荣、王孙、萋萋”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对比品析,感知诗中景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读通了,了解诗意,还必须走到诗文当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品味藏

8、在诗文中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抛弃琐碎的串讲。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一)自读两首诗,思考: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中景各是什么呢?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读诗,体会“烟花三月”“孤帆”“天际流”这些景物中寄托着李白对好友怎样的不舍之情。柳如烟,花似锦,在这明媚的春光中,两人本该饮酒作诗、畅谈对弈,却要分别,这令诗人心中增加多少惆怅,多少牵挂啊!目送一片“孤帆”消失,想想好友与自己各剩孤独、寂寞,离开知己的感伤就像这滔滔江水如何能尽!2(展示课件第十二屏)读诗,白居易笔下的“古原草”是什么样的“草”?包含着他怎样的离别之情?是“烧不尽”之草,就如我们的友情一样难以

9、摧垮。是 之草,。3在这些送别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情别怨都暗含于分别时的一景一物中。我们来读读高适的别董大。(展示课件第十三屏)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展示课件第十四屏)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李白的赠汪伦(展示课件第十五屏)包含怎样的感情?四、小结、布置作业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将情与景完美结合,给我们留下这一首首人间真情的颂歌。请你任选一首诗,为其配画。2.背诵全诗,能将诗的意思讲下来。诗不难懂,教师要敢于给学生以机会,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预习收获,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到一字一句中去,感悟诗人的

10、情怀,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古诗的能力。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回顾导入1.看图画猜古诗。(展示课件第十六屏)2.过渡: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自己的浓浓别请,那么李白和白居易又是如何相送的呢?二、对比感知,品味诗中情1(展示课件第十七屏)你从“尽”和“唯见”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孤帆有尽,深情难尽”,久久伫立中目送好友远行,深情厚谊如这滔滔江水追随他直到天涯。2.(展示课件第十八屏)你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中体会到什么?满腹离别情都包含在这绵绵不尽的春草中。茫茫青草啊,见证着彼此的珍贵友情。3.同为依依惜别的情景,诗人表达的方式

11、各不相同,读李白的赠汪伦(展示课件第十九屏),是怎样的相送?读高适的别董大(展示课件第二十屏)又是怎样的相送?我们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展示课件第二十一屏)包含怎样的情怀?(三)诗人因所处的环境不同、离别时心境不同,所寄托的一景一物各不相同,看似寻常,其实却高度浓缩,情景交融。1.请阅读三位诗人的简介,谈体会。(展示课件第二十二屏)2.对比朗读三首诗,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三、总结升华1.完成预习表格。2.(展示课件第二十三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清丽或大气;一首诗,就是一首曲,或委婉或雄浑;一首诗,就是一支歌,或倾诉或豪迈;一首诗,就是一段情,或悲苦或超脱。古诗文就这样散发着无穷魅力,是多么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一笔财富啊。语文(S)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5 古诗三首四、布置作业1.搜集描写离别的古诗。2.背诵全文,练习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