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文艺学的产生和形成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7页
文档ID:111689222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文艺学的产生和形成_第1页
1/7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文艺学的产生和形成 尽管随着人类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东、西方均在数千年之前就已开始了对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并积累下了洋洋可观的文学研究资料,提出了众多启人心智的文学观念,从而为后人的理论建构积淀下异彩纷呈的思想遗产,但文艺学研究学科作为整个社会范围内学术体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却完全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文学的研究有其古老的传统,而文艺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学科却是现代的事情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今天谈论有关文艺学学科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谈现代文艺学的问题,其理论语境明确地是限定在“现代”之内的 一 从汉语语义上来看,“文艺”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艺指文学和艺术,是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种类的统称而狭义的文艺则单指文学的艺术,即作为文艺种类之一的文学因此之故,研究文艺的学向即通常所谓“文艺学”也随之有了广、狭义之别广义的文艺学是指研究一切文艺现象(包括文学在内)的学问或科学,而狭义的文艺学主要指研究文学现象的学问或科学中国文学研究界所使用的“文艺学”概念一般是就狭义而言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呼吁摒弃文艺学包括文学和艺术的含混用法,或主张把系统地研究艺术的学问称为艺术学,而研究文学的学问称为文艺学或文学学(1),或主张把研究各种文学艺术现象的学科命名为文艺学或文艺理论,而将研究文学的理论称作“文学学”或“文学理论”(2)。

但限于“文学”一词本身即含有“研究文学的学问”的意思,并且“文学学”读起来十分拗口,再加上人们已经习惯了“文艺学”这一提法,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尤其是面对特定的研究对象时,这一概念的语义指涉一般是明确的,不会发生误解,所以中国文学研究界迄今大多仍在狭义上使用“文艺学”这一概念当人们在狭义上使用“文艺学”概念时,其实指的正是“文学学”、“文学科学”或“文学理论” 作为理论术语的“文艺学”或“文艺理论”不是汉语中固有的词汇,而是来自于俄文、日文的翻译(3)而在英语、德语、法语中不笼统地使用“文艺”这一概念,如在英语中,文学(Literature)和艺术(Art)是两个概念,而且对艺术的研究也好,对文学的研究也好,一般都称之为“理论”(theory)而不称之为“科学”(science)在德语中研究艺术的学问与研究文学的学问也分为两科,但都以科学名之,称“艺术科学”(Kunstwissenschaft)和“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也有译为“艺术学”和“文学学”的日本当代文艺学家浜田正秀在其《文艺学概论》里提出,“文学科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黑格尔派学者泰奥多尔·蒙特(Theodor Mundt,1808—1861)1842年于柏林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一书的绪论中。

但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家韦勒克说,他未能从这本书中发现“文学科学”这个术语,书中只有“作为一种特殊科学的文学史”和“作为一种联系密切的民族科学的文学概念”的提法据他的考证,法国人J·阿姆培尔1830年在其《诗歌史讲演录》中已曾明确地谈到过文学的哲学和文学史构成了“文学科学”(science littéraire)的两个部分此后德国批评家K·罗森克朗兹1848年在莱比锡出版的3卷本《演说与论文集》第5部分“德国文学1836年—1842年概论”中曾对德国“文学科学”的状况作了一次浏览,并在文中使用了这个术语由此可见,“文学科学”这个术语的产生大致上是在19世纪40年代左右,这与“艺术学”术语的产生时间大致相当据日本美学家吉冈健二郎的研究,1845年,德国文学史家、美术史家海尔曼·海特纳(Hettner,1821—1882年)在其发表的《反思辨的美学》的论文中,使用了“艺术学”或“艺术科学”(Kunstwissenschaft)这一术语,泰奥多尔·蒙特在其于同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中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因此,大体可以推测“艺术科学”或“艺术学”这一术语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初(4)伴随着现代艺术学或艺术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渐趋独立与发展,现代文学学或文学科学也逐渐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 如果说19世纪40年代是现代文学学或文学科学诞生的时限标志的话,那么此前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对文学现象的感悟、思考和研究便是构成文学科学的前史阶段就西方来说,其前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文艺复兴时代以前是诗学的时代那时对文学的理论研究是以“诗学”的名义进行的只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中、西,诗都是古代社会时期文学的正宗因之,文学的研究首先即是诗的研究西方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文献之一是古希腊亚理士多德的《诗学》,其后有古罗马贺拉斯的《论诗的艺术》古代诗学的努力方向是要找寻文学作品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的固定的规范,确立诗与非诗的界线,而对诗与非诗的区分首先落实于什么是诗也就是诗(或文学)的本质上来因此,古代的诗学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理论思辨和体系勾画特点由于这个时期的诗学是标准的,它们要求诗的实践服从一定的标准,因此一般把古代的诗学称之为规范诗学或标准诗学在古代,除了诗学之外,还有探讨一般论说技巧的修辞学如亚理士多德除《诗学》外,还留下了《修辞学》,古罗马西塞罗的《演说家》、《论安排》以及昆提利安的《演说术》等也是修辞学方面的名著由于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修辞学在修辞和语法等方面的探讨,有时与诗学研究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可以为诗学研究所借鉴与吸取的。

在广义上也可把古代修辞学论著归于诗学的范围古希腊、罗罗时期的诗学理论不仅在中世纪起了支配性作用,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文学研究也有着持久的影响一直到16世纪,西方对文学问题的研究还是在“诗学”和“修辞学”的名义下进行的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法典是波瓦洛的《诗的艺术》18世纪还以诗作为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就是在20世纪的文学研究中,许多人如瑞士的沃尔夫冈·凯塞尔以及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们也仍然将诗学作为文艺学的核心看待 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可称之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批评时代据韦勒克考证,英语中的Criticism,在希腊文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Krités,意为“判断者”;Krineín,意为“判断”含有“文学的判断者”之意的“Kriticó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在古拉丁文中,“批评家”(Criticus)这一术语也很少见只是到17世纪,“批评”这个术语的含义才扩大起来,既包括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也包括今天称之为实践批评的活动和每日评论韦勒克指出,批评这一术语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有关诗学和修辞学著作中已偶尔出现过,但“这一术语——在它各种各样的意义中——似乎只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才随着莫里哀的《〈妇女学堂〉的批评》(1663)和R·西蒙的《〈旧约〉批评史》(1678)得到普遍承认。

5)到1687年,拉·布吕耶尔甚至埋怨“批评家和评论家”蜂拥而起,拉帮结伙,妨碍了艺术的发展在英语中,批评这一术语有着与在法语中类似的演变过程,同样是在17世纪70年代才得以完全确立1677年,德莱顿在《天真的国土》的前言中说:“批评最先是由亚理士多德确立的,它的意思是指作出正确判断所使用的标准6)1679年,德莱顿写下了《悲剧批评的基础》,使这一术语的意义明确地使用起来此后,J·丹尼斯于1704发表了《诗歌批评基础》,蒲伯于1711出版了《批评论》,从而牢固而广泛地确立了“批评”作为文学的理论评判这种用法1762年,卡姆斯勋爵的《批评原理》曾雄心勃勃地试图以心理学为基础,对“批评的科学”予以系统的阐述在英语国家,直到20世纪,对文学的原理性研究仍然使用批评的名义,如英国理查兹1924年出版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加拿大N·弗莱伊1957年的《批评的剖析》都是如此在英、美,还出现了以批评命名的文论流派——“新批评派” 如果说“诗学”在古代社会时期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大一统主要与诗是古代文学时期的主要形式或代表形式有关,即由研究对象所使然的话,那么“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研究新范式的出现,其原因则要复杂得多。

文学批评意味着从一定的标准出发对文学现象的区别、选择、判断、评价按韦勒克的看法,文学批评的这种基本功能的确立以及它从古代的文法和修辞的从属地位中逐渐解放出来而取代(至少是部分地取代)“诗学”的过程“与一种普遍的批评精神及其传播有关,这种精神包含了一种逐渐增涨的怀疑主义,对权威和陈规的不信任;稍后,还与一种对趣味、情操、情感以及je ne sais quoi(意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的祈求有关7)那么,近代文学批评所赖以生成的这种“普遍的批评精神”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这首先与西方近代以来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有关文艺复兴以后,市民阶级开始崛起,反映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思潮以人本主义来反对神学权威,倡导个人主义、平等博爱以消解封建等级制度,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批评精神和怀疑主义的盛行;与此同时,随着印刷术的进步,新闻出版事业也发达起来,又为人文主义者的怀疑主义和批评精神提供了文化舞台文学批评的兴盛,正是这样一种历史趋向与文化潮流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折射和特殊表现此外,与市民阶级的世俗生活趣味紧密相关,西方文学也逐渐从韵文时代或诗歌时代而进入了散文时代,戏剧、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导致古典的规范诗学渐趋式微的文学自身的规定动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也便会有与这种文学形态相适应的文学理论研究形式也就是说,文学批评范式的兴起也是近代以来文学多样发展的自身要求使然 三 据韦勒克考证,术语“Kritik” 和“Kritisch”是18世纪初从法国传入德国的它出现在高特舍特的《批判诗学试论》(Versuch einer kritischen Dichtkunst, 1730)的书名中像在英语中一样,在德语中使用“批评”这个术语时通常也是将文学理论和诗歌理论包括进去了莱辛、赫尔德和施莱格尔兄弟等都自认为是批评家,A.W.施莱格尔等还曾苦心孤诣地界定处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的文学批评的地位,强调它在文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但是,批评这一术语和概念后来却遭到排斥,其意义愈来愈受到限制,以至沦落为仅被理解作“每日评论”或“武断的文学观念”这样的含义美学”,还有“文学科学”这些新术语逐渐占领了原来由批评所占据的领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韦勒克的看法是:“德国哲学压倒一切的权威,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权威,同某种专门的文学编史工作的确立相结合,显然导致了哲学的美学一方面与诗学之间,另一方面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之间产生了泾渭分明的界线。

同时,投合政治需要的新闻业接过去使用的‘批评’这个术语,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堕落为某种纯粹是实用的东西,用以服务于某些昙花一现的目的批评家成了公众的经纪人,秘书,乃至仆人8)由此可见,一方面是批评自身的堕落,导致了学术界对“批评”的轻视;另一方面是德国那种体系性创造的巨大权威,使得文学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个人情感和经验的层面,而必须向系统性理论提升而在系统性理论提升之后,美学与文学史研究的分离,则又成为“文学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韦勒克明确指出:“在十九世纪德国的智力舞台上,美学与文学研究的分离,成了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前者是一种哲学的学科,诗学就隶属于其下,后者主要是文学的历史9)可以说,现代文艺学或文学科学的形成是与文学史研究的兴起分不开的 从更为阔大一些的背景上看,文艺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研究学科的创生与发展,又是建立在现代学术体制基础之上的专门研究西方现代社会科学历史的国外学者指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多元学科创立乃基于这样一个信念:由于现实被合理地分成了一些不同的知识群,因此系统化研究须要求研究者掌握专门的技能,并借助于这些技能去集中应对多种多样、各自独立的现实领域。

10)而在这样一种学术制度的生成中,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得到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