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浅论 吕薇 芬徐公持 以历史上真实人 物为描写 对象的传记文学 , 是文 学 中一 大门类 我国的传记 文学发 达甚 早 , 可以说是源远 流长 , 从第一个 伟大作家司马迁算起 , 也已有了两 千 余 年的历 史 历 代传记作者们遗 留下了数量繁富 、 品类多样的著作 这里有 史传作品 , 它是指史 书(包括 正史以及 别史 、 杂史 、 稗史等)当中的纪 、 传篇章 ; 还有 杂体传记 作品 , 它指史 传以外 的所有传记性著作 , 如碑诛 、 传状 、 自传以及方 志中的人 物传等等 在这浩如烟 海的传记 文学中 , 有许多描 写 出色的艺术 精品 , 总结这一份丰硕珍贵的遗产 , 对于继承 我 们民族 的优 良文 学传统 , 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传记文学 创作 , 具有 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记 文学 的源头 , 可以上溯 到先秦时期 早 在春秋 战国 出现 的《左传》 、 《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 不少篇章就写 出了相当性格 化 的人 物形象 , 如《郑伯克段于娜》 (《左传》 ) 、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 ) 、 《冯缓客孟 尝君》(《战国策》)等 。
但 是这些篇章主要 叙述历 史事件 , 还未以人 物作为描写中心 , 它们 具有了传记文学 的某些方 面的特征 , 还不 足以成 为完整的传记文 学 可以称作传记文学 的准备阶段或雏形 阶段 传记文学的正式登 上文 学舞 台 , 是在西汉 中叶的武帝时期 伟 大的作 家司马迁的创作活 动 , 标志 着我国传 记文 学迈入了成熟阶段 他的巨著《史记》 , 一方面继 承了先 秦散文的优秀传统 , 叙 事简练明达 , 文笔 生动准 确 , 另一方 面 , 又适 应 着 时代发展的需要 , 别具匠心地创 造了 “ 纪 ” 、 “ 传 ” 体裁 , ①以人物纪 传来代 替事件叙述 , 通 过传人来纪 事 司马迁在他的大胆革新实践 中 , 塑造了一系列 鲜明生 动的人物形象 , 为传记文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不少优 秀的 “ 本纪 ” 、 “ 世家 ” 和 “ 列传 ”, 一向 是 后代作家们心 目中的高山景行 , 至今仍然 是我国传记文 学的典范 他 的作品不但对 传 记文学 , 而且 对后来 小说 、 戏剧的发展都 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 创作 题材 。
继《史记》而后 , 我国历 代都有史书 , 一部 二十四史 , 表明了我国史 学传统 的深厚 和 ①一说司马迁 “ 纪 ” 、 “ 传 ” 体出自《吕氏春秋》 , 如刘解日 :“ 故取式吕览 , 通号日纪 ”; 然《吕览》之 “ 纪 ”, 如 “孟 春纪 ” 、 “仲夏纪” 等 , 并非纪人 , 性质不同 . 不得相淆 史学著述 的繁多 这些史书 , 基本上都模仿《史 记》的写法 , 以 “ 纪 ” 、 “ 传 ” 作为其主要休 裁 , 占有其最大篇幅 因此 , 在这些史书中 , 存在着大量的可以称作 传记文学的作 品 其中不少史书出 自著名文学家 如欧阳修等之手 , 他们 的文学 才能在史籍中也得到 一定发 挥 , 产生的佳作也不少 除正史外 , 还 有别史 、 杂史 、 稗史等 如 成 书于东汉的 《吴 越春秋》 、 《越绝 书》 , 晋代常墟的 《华阳国志》 , 等 等 愈 到后代这类著作愈多 , 其中也 不乏以人物 为描写重心的较好篇章 这种 出 自史书的传记文学作品 , 一般 称作 “ 史传文 学 ” 在号称 “ 正史 ” 的二十四史 中 , 我们可以看 到这样 一种趋 势 : 产生年代较后的史书 , 其中成功的传记作品 , 比之 年代早 的史书 要少些 。
具体来 说 , “ 前四史 ” 写得最 为成功 , 自南北朝以后 , 一些 “ 正史 ” 的文学 价值就 相形见细了 , 即使是颇见功力的欧阳修 、 宋 祁 《新唐书》 , 也难以同 “ 前四史 ” 相领顽 到 了赵宋以后 , 史书的文 学价值就 更差 究其 原 因 , 当然与修史者文 学修养的高下优 劣不 同有关 , 但是还有一些重要原 因是不 能不提 到 的 首先 , 越到后 代 , 封 建统治者对修史一事看得越重 、 控制得越严 而 他们 施加的影 响愈大 , 史 书 的官修性质愈趋明确化 、 正 式化 , 就愈是限制了作者才能的充分 发挥 , 限 制了他们 对史料的自由选择和处理 奉诏 而撰的 、 由帝王 或权臣监修的史书要为 “ 尊者 ” 、 “ 亲者 ” 、 “ 贤者 ” 讳 , 是非褒贬一凭 在位者的好恶 , 清规戒律很多;此外 , 越到后代 , 封 建道统在 思想文化上更 加根深蒂 固 , 严重 地束缚着 修史者的独立 思考 和写作 前四史的 作 者们则异于是 司马迁虽身为 “ 太史令 ”, 但他的思想观点在许 多方面 都与统 治 者相 扦 格 , 有人 说他 “ 是非 颇谬于圣 人 ”, ①有 人说他 “ 作谤 书 ” , ②都 是从反面指 出了他有 着 独立的人格 , 他不 是个御用文人 。
司马迁 的思想 中有不少民主性的因素 , 在写史问题 上 , 他的态度很严肃 , 他要 “ 究天人 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 ’(《太史公自序) ) ) , 无 意于博取统治者的欢心 这一切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 刻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 也 具 有了强大的生命 力 再看班固 , 《汉书》的官修的性质比《史记》要强 , 它 是在汉明帝的 亲 自审 阅并恩准下完成的 , 因此它 在思想和艺术 上都有 明显的弱 点 但是 , 《汉书》的 大部 分篇章 , 是 班固任兰台令史之前 、 赋 闲家居时期写就了的 , 在最 初属稿 时 , 并无 “ 官 ” 方 身份 , 也无 任何 “ 官 ” 来监 督他 , 具有相 当的写作 自由 陈寿写《三 国志》 , 在他 入晋之 前 就已作了充 分的 准备 , 不是在司马炎的御旨下作的 所以在《三 国志》中 , 虽然不能不以 魏为正统(亦即 以晋 为正统) , 但他 并未对 吴 、 蜀二国任 意贬抑 我们看 写曹操的《武帝 纪》和写刘 备的《先主传》 、 写孙权 的《吴主传》 , 尽管曹操在 一个 “ 纪 ” 字上占上风 , 但所 得到具体评 价 , 三人 几乎 分不出轩轻来 。
曹操是 “ 可 谓非常之人 , 超世之 杰矣 ”, 刘备是 “ 盖有高祖 之风 、 英 雄之器 焉 ”, 孙权是 “ 有勾践之 奇英 、 人之杰矣 ” 至于范哗的《后 汉 书》 , 他是 在贬官宣城太 守时撰写的 , 当时朝廷并未 与 闻 , 后来 他被杀时 , 书也 没有全 部写完 因此几乎纯 属私 家著述 , 官方色 彩很淡薄 可见 前四史的成功 , 除了作 者本人 的思想艺术 水平起 决定作用外 , 还 都具备一个程 度不等地 避开封建统治者的干扰 这一条 件的 而这 种条件 , 后来的史学家们就很难 得到了 ①班固 : 《汉书 · 司马迁传》 ②此为汉末王允之言 见《魏志 · 董卓传》裴注 “ 二十四史 ” 的思想艺术水平 “ 近不如古 ” 或者说 “ 每况愈下 ” 的另一原因 , 同文 学与史 学的 “ 分 家 ” 有关 在先秦两汉 时期 , 文学同史学(还有哲学 、 伦理学等)关 系至为 密切 , 诸子散文 、 《左传》 、 《国策》等的文 学性很强 , 是众 所公认 的 《史记》就是 在这一传统背 景下产生 的 , 它将史学与文学揉合 一体 , 水 乳交融 。
司马迁 在文学 史上的地 位 , 并不稍 逊于 在史学 上的地位 但是 从魏 、 晋以后 , 文学与史学 、 哲 学各自独 立发展 的大势渐趋 分 明 出现了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史学理 论著作 曹王的《典论 · 论文》提出 “ 文 ” 有 “ 四科 ”, 即 “ 奏议 ” 、 “ 书论 ” 、 “ 铭诛 ” 、 “ 诗 赋 ”, 说备此四体 , 即为 “ 通才 ” 这就将历史 著作排除到 “ 文 ” 的范畴之外 去了 《文选》一书 , 对 “ 文 ” 的界 限划得更 清 , 除诗 、 赋外 , 散文只限于书 、 表 、 令 、 诛 、 论等 萧统在《序》中说 :“ 至于记事之 史 , 系 年之 书 , 所以褒贬 是非 、 纪别异同 ; 方 之篇翰 , 亦已不同 明确地论述了文 、 史之不同 当然 , 《文选》中 收录有 “ 史论 ” 一类 , 但萧统解 释说 :“ 若其赞论之综缉 辞采 , 序 述之错比文华 , 事出于沈 思 , 义归乎翰 藻 故 与夫篇 什 , 杂而 集之 这是说 , 史传 中的某些 “ 赞论 ” 和 “ 序述 ” 部 分 , 因为具有 “ 沈思 ” 和 “ 翰 藻 ”, 所以才把它 们作 为文学作品来看待 。
至于历史 著作本 身 , 并 不在此 例 这一 “ 文 ” 、 “ 史 ” 由合而分 的趋势 , 使史书撰写者的构思 、 写作 方式受 到影 响 , 使他们 下笔时注 重于史料的收 集和史实的考核 , 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的准确 叙述 , 而对文采 “ 翰藻 ” 方面顾 及甚少 文 、 史分流 , 这是社 会科学 深入发展的必然结 果 , 当然有其好 处 不 过从史书的文学 色泽渐 归黯淡这 一点来 说 , 又 不能不令人 感到惋 惜 以上所说是 “ 史传文学 ” 的情况 总的来看 , 它是我国传记 文学 中的很重要一部分 , 它数量多 , 成就也高 , 出现了象司马迁这样的伟大作家 传记 文学在史书之外 , 还 大量 地存在着 它包括有各 种体裁 的作品 , 往 往收集在 各 家的诗 文集中 我 们姑且把它们称 作 “ 杂体 传记作品 ” 这种史书 之外的人 物传记文章 , 在先秦 时代就已发韧 《墨子》 、 《孟子》 、 《韩 非子》中的某 些片断 , 就 是写人物事迹 的 不过所写太简单 , 而且一般都 是作 为论说文章中为证 明某一论点而举的例子出现的 , 如 《墨子 · 非儒》篇写孔子至 齐见景公 、 晏子等事 , 以证明儒的 “ 汗邪 诈伪 ”, 因此 , 这些 片 断都不 能独立成篇 , 不能以真正的传 记文学目之 。
到了汉代 , 这种情 形有 了改观 尽管 汉人的有 关著述仍只是记载某 人的某一事迹 , 或几 种事迹 , 但它终于不再 附丽于其他文 学样式 之中 , 而开 始独立 成篇了 它的论说 文气质 仍相当强 , 但传 人与说理的位 置已经 颠倒过来 , 是寓说 理于传人 之 中 这时 , 我们就可以判断 , 史传之 外的传记文学 , 也己 初步成熟 它的初 期代表 作家 , 就 是西汉末的刘 向 刘 向撰有《说苑》 、 《新 序》 、 《列女 传》 , 这都是 文集 其 中多写一些历史人 物故事(也包括一些 寓言故 事和民间传 说) , 来表 达某种理 念 , 或者强调某方面的品德才 能 所 写人 物虽然远非完整 , 事迹 也谈不上全面 , 但它是独 立的 、 传人文学 的 , 性质已明 东汉 一代 , 是 “ 杂体 ” 传 记文学迅速发 展的时 期 , 特别 是到了东汉中叶以后 , 随着官 场和士族阶层 “ 品评人物 ” 风 气的盛 行 , 传记文学 也日益被 重视 人 们开始 写作 自传性质 的文章 , 碑诛也臻于极盛 王充的《论衡 · 自纪》 , 可以看作是 一篇最早 的 自传文① 。
蔡 ① 司马迁的《太史公 自叙》 , 主要叙述其写作经过及用意 , 对自己身世介绍太略 , 不能认为是自传 琶则是 汉末碑文的最 大作者 此后至魏晋南北 朝时期 , 为古 人或时人 , 为他人或自己作 传者接踵 出现 , 《高士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