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1653449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国家级医药综合性专业核心期刊征稿 惊恐障碍和社交焦虑症 投稿平台 全国糖尿病及并发症营养治疗学习班首页医学期刊医学会议医学教育医学专区医学书店医学论坛过刊浏览 医学杂志投稿 写作技巧 期刊快讯 帮助中心 订阅 搜索 护理论文专题会议动态 近期会议 最新会议 会议课件 会议专题继教动态 学分信息 资格考试 专家推荐 考研动态 医院新知 妇产名词 妇产习题医学资讯 医学知识 医学院校 医学护理 中医药 医学会议 医学教育 医学文献 医学音像 医学工具书 期刊征订 医学继教教材 共享区 交流区 学习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期刊 过刊浏览

2、大学学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18卷4期理论研究 文章详情阳虚证中的气虚表现首席医学网 2006年05月24日 17:30:06 Wednesday 1460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心律失常现代诊疗会议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二届国际流感论坛北京国际肛肠大会泌尿系肿瘤学临床大会新加坡国际癌症大会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会全国医院感染控制大会全国重症医学学术论坛皮肤性病麻风学术年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论坛大内科临床新进展会议作者:骆文郁,金仁淑 加入收藏夹航空航天医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征稿青年男性心肌梗死大肠损伤诊治体会 最新招

3、聘信息:医师杂志招聘专业编辑中白芍总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分诊护士对不典型心梗的预见性及护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孤独症的音乐疗法 急诊低钾血症诊疗护理杂志:诚信征稿、发表快 吉林医学在线投稿肛瘘的临床分析写作技巧 | 医学论文作者署名原则和要求 医学会快讯 | 中医临床研究征稿启示 【关键词】 气虚 摘要:阳虚证源于气的物质(属阳的部分)耗损所产生的证候。所以除了见有虚寒证外,应该同时见有气虚证。阳虚证中气虚的表述所以不一,是由于虚有相对、绝对不同,绝对中又有多少、轻重之别,所以气虚相对而言也随阳虚程度有早迟、多少、轻重的不同,开始时可能是神疲乏力,以后逐渐加重,出现如气

4、短、少气、气不得续、动则益甚等症。症状越多,阳虚程度越重,阳虚证更典型。这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了依据。关键词:阳虚;气虚;证候阳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其临床表现说法不一,尤其是对气虚的表现认识很不统一。如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在表述阳虚证时,有的直接表述有“精神不振,少气乏力”(五版教材)的气虚表现。有的表述“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新世纪规划教材)的气虚表现;有的表述没有气虚表现,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解释阳虚证说:“阳虚,指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这值得探讨。1 阳虚与气虚有必然联系管子?

5、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是说人的寿夭与气密切相关。气存在于体内,运行不息,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停止。所以,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是人体生命的体现。可见,气对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要减少疾病,要健康长寿,就必须珍惜、保养身体中的气。庄子?则阳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则阴阳”,指出阴阳是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表达,阴阳二气合而为一,即是机体本原之气。本原之气,一分为二,则为阴阳二气,可见气能分阴阳。如果种种因素影响气的生成或耗损或运行障碍,均会发生病变,常见的有寒、热病变等。反之,

6、寒、热病变与气关系密切。因此,阳虚与气虚有必然内在联系。2 一身气虚的“虚”有多种含义2.1 一身之气虚这里的气虚,与一身之气的生成有关。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元气、宗气及肺、脾、肾关系密切。其过程是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元气由肾精所化,积于脐下丹田。宗气下降丹田,后天以充先天,以资助元气;元气上升胸中,先天以助后天,以促进宗气。元气与宗气的升降交合,则为一身之气,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提示一身之气虚包括了元气虚、宗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2.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其中的虚,相对

7、虚:如温疫流行,毒气、虫兽损伤等。邪气过强,正气不虚,但邪气就是犯体了,这种所谓乘虚而入的虚,未必是“精气夺”的虚,故只能是相对虚。绝对虚:正气已虚,失去保卫,邪气乘虚而入的为绝对虚。如内伤表虚的肺气虚证。由于肺脾功能减弱,宗气不足,失去充养、保卫机体作用,所以机体不仅表现自汗,容易感冒,而且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体倦、呼吸气短等症状。这种虚,精气已夺。2.3 “阴盛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中的阳病,指阳气受损。由于寒湿邪气属阴,容易伤人的阳气,所以阴偏盛时,则阳必衰而为病。这时的虚,往往是虚实错杂,虚的程度各有不一。一般而言,有实中夹虚,或虚中夹实,或虚实并重。但总以寒的特征冷、

8、淡、稀、润、静及虚为其主要表现。实中夹虚,指实证为主,虚证为次。虚中夹实,指虚证为主,实证为次。虚实并重,指虚证与实证并重。三者之中虚的表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2.4 “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这里的阳虚,是指内伤虚损,元阳衰微,卫阳不足,机体失于温养。由于机表失于温养,所以感觉外寒。阳虚与脾肾,尤其肾阳密切相关。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之根本,正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肾阳源于先天,受后天精气充养,故有上述认识。3 气虚与阳虚是层次、结构、量化的差异3.1层次差异中医学基础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因此,这种气被称为一

9、身之气。一身之气中,因来源、作用不同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之分。如果说一身之气为一级层次,则以元气、宗气为代表的气为二级层次,以肺气、脾气、肾气为代表的为三级层次。元气,又称“原气”、“先天之气”、“肾气”、“真气”等。元气是禀受于父母而藏于肾的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充养,是激发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或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又称“后天之气”,也称“真气”。由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上出息道,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水谷之精气始于后天饮食,由脾胃受纳腐熟消化转输,为气血生化之源。三者之间,脾胃水谷精气,斡旋于肺肾之间,上与肺吸清气结合为宗气,下藏于肾而为肾精

10、。先天资助后天,后天补充先天,共同维持一身之气。所以,一身之气分则为不同层次,合则为一。3.2 结构差异根据“天人相应”学说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一身之气可分阴阳,阴气本主凉润、宁静、抑制;阳气本主温煦、推动、兴奋。阴气、阳气中,凉润对温煦,宁静对推动,抑制对兴奋,彼此相互抑制不至过分,维持人体阴阳相对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说:“阴阳各因其对待而言之:形与气对,则以形为阴,气为阳;寒与热对,则以寒为阴,热为阳;升与降对,则以降为阴,升为阳;动与静对,则以静为阴,动为阳一气之中而有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指出一身之气虽是微细物质,但有不同结构,最基本的有阴、阳属性

11、不同。如果气的阴阳失调,随之则有寒热升降动静变化。如因阳气(温煦、推动、兴奋)的不足,则为阳虚。3.3 量化差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量的变化过程,常言说“量变到质变”。对照人体疾病证候的发生,也是如此。一身之气中,脾虚轻,肺虚重,肾虚更重。一身之气由元气、宗气组成。元气来源于先天。人体出生后主要依赖于后天,并由后天充养先天。而宗气为后天之气,所以宗气不足是人的一身之气不足的早、中期阶段,而宗气中又以脾气不足为最早阶段。因自然界的清气对每一个人的分配都是公平的,只要呼吸道通畅,则清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般不虚;先天元气由父母所赐已成固定;唯有饮食的受纳、腐熟、吸收、转输受其制约而影响宗气、元

12、气发生虚证,如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气衰、气少属气虚不足,从临床实际看,饮食不足的脾虚以神疲乏力为明显。若影响呼吸如气短、少气,则又是脾虚发展到肺虚。宗气不足,肺脾亏虚,久久不愈,元气或肾气一方面不能得到后天补充;另一方面又因资生肺脾等而耗损,必然带来元气不足或肾气虚。此时病情更加严重,可出现气不得续、动则益甚等证。故临床有气虚重在脾肺,阳虚重在脾肾之说。阳衰阴盛。气分阴阳,气虚则包含阴阳的不足,而阴阳中由于阳的温煦、推动、兴奋等的物质受到耗损,甚至衰竭,则凉润、宁静、抑制的物质由少到多,寒的征象更突出。与此同时,气虚亦相应出现而加重。由实至虚或因虚致实。疾病发生

13、,总是有原因的,外感疾病,外邪停留体内;内伤杂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致病理产物停留;因为虚,无力温运,亦致病理产物停留。外邪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消除,必然消耗一身之正气,形成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见等差异。由于有量变的过程,所以阳虚中的气虚有神倦、乏力、气短、少气、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出现早迟、多少、轻重的不同。如气虚出现早、少、轻,则阳虚证轻,气虚不明显;反之迟、多、重,则阳虚证重,气虚明显。若邪气初犯,一身之气不虚,亦有神倦、乏力、气短等表现,此时应注意辨别。属邪气初犯者,为正气被遏制,暂时不能发挥功能所至;属阳虚证候者,为耗损阳气,发挥功能不足所致。由上所述,阳虚、气虚、实寒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在选择益气、温阳、散寒等药物时,亦应随其病理变化适当增损相应药物,才能针对性强,取得预期效果。(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订阅登记: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 职业: 中华临床医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