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1650334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清CysC联合RBP检测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摘要: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在早期诊断肾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选择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无肾脏病史且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者;实验组选择36例尿蛋白定性为弱阳性,肾穿刺活检确诊为早期肾损伤的患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CysC和 RBP的浓度,并测定血清肌酐(Crea)及尿素(Urea)的浓度,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CysC的浓度对照组为(1.120.23)mg/L,实验组为(1.780.46) mg/L;RBP的浓度

2、对照组为(47.1914.34),实验组为(85.8721.64);肌酐的浓度对照组为(60.816.17)mol/L,实验组为(72.545.7)mol/L。尿素的浓度对照组为(5.351.46)m mol/L,实验组为(6.212.39) m mol/L。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C和RBP对诊断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血清CysC;RBP;免疫透射比浊法;早期肾损伤 肾脏各种原因导致的损伤是进展为终末性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能阻止肾脏病恶化的最好方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以逆转损伤的肾功能。早期肾损伤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临床医生通常依据血肌酐浓度和肾小球滤过率(GFR

3、)来诊治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但是体内肌酐的水平及测试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血清肌酐的浓度不能准确反映肾功能,而且在早期肾功能损伤时,血清肌酐的灵敏度不高1。血清CysC是近年来报道的理想的GRF的内源性指标,它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使它在评价肾功能损伤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前景2-3。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异结合。近年来研究证实尿视RBP是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敏感指标,但其血清RBP在肾病中的应用报道不多。对此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和RBP的浓度,进一步探讨它们在诊断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并同血清中的尿素和肌酐的浓度检测在诊断早

4、期肾损伤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组36例为2008年3月2009年6月住院患者,尿蛋白定性为弱阳性,肾穿刺活检确诊为早期肾损伤,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767岁。正常对照组50例,为健康体检无肾脏病史且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2154岁。 1.2 试剂与方法:血清胱抑素C试剂盒购于南京基因公司,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试剂盒购于上海玉兰公司,尿素和肌酐试剂盒购于日本的OLYMPUS公司。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素采用尿酶紫外速率法检测,肌酐采用苦味酸法检测。所有检测均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

5、分析仪检测。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2.1 对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素和肌酐的浓度的进行测定,其结果是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Cys C、RBP、Urea和Crea结果比较 (s)组别 Cys C(mg/L) RBP Urea(mmol/L) Crea(mol/L)对照组 1.120.23 47.1914.34 5.351.46 60.816.17实验组 1.780.46 85.8721.64 6.212.39 72.545.7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01,P0.052.2 以实际工作中

6、的参考范围,胱抑素C的浓度1.4 mg/L,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47,尿素的浓度8.1 m mol/L,肌酐的浓度134 mol/L为异常标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指标超过异常标准的阳性率,见表2。表2 两组Cys C、RBP、Urea和Crea结果超过异常标准的阳性率 ()组别 例数 Cys C RBP Urea Crea对照组 50 0 0 0 0实验组 36 91.7 80.6 11.1 02.3 联合检测优于单个项目的检测:实验组中CysC和RBP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0.6,而实验组36例中CysC或RBP的浓度超过异常标准的有35例,阳性率占97.2。因此,CysC和RBP联合检

7、测可以提高早期肾损伤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 讨论血清CysC(CystatinC,胱抑素C,CysC)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3.3 KD的小分子蛋白质,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s)家族一员,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内以恒定速度产生,即使在炎性反应状态下,产生也不会改变。血清CysC在血中的浓度不受炎性反应、肌肉量、肾小管分泌等的影响1-3。血清CysC由于其分子量大于肌酐,带正电荷,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所以更易反映肾小球通透性的早期变化。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器官,其血清浓度主要由个体的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所以血清CysC作为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

8、性标志物目前已得到确认4。国外学者总结了大量的有关CysC在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认为CysC在判断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的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优于血肌酐。实验中CysC的浓度对照组为(1.120.23)mg/L,实验组为(1.780.46) mg/L,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验证了此观点。RBP(Retinol-Binding Protein,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系肝脏分泌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异结合5 ,即视黄醇2RBP 复合物(Holo2RBP),分泌入血后与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以1:1:1结合成三元复合物,可降低RBP在肾内分解及肾小球滤

9、过。视黄醇由三元或两元复合物转运至维生素A依赖性组织后RBP得以释放,由肾小球滤过,再由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降解。测定的50例正常对照者和36例早期肾功能受损的肾病患者,RBP的浓度对照组为(47.1914.34),实验组为(85.8721.6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BP 在人体内是以RBP2视黄醇2TTR 复合物、RBP2视黄醇(即Holo2RBP)和游离RBP的形式同时存在。TTR为调节视黄醇在人体各组织间的分布,使前两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Holo2RBP可部分经肾小球滤过,而游离RBP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

10、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在本次实验的结果中尿素的浓度对照组为(5.351.46)m mol/L,实验组为(6.212.39)m mol/L,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肌酐的浓度对照组为(60.816.17)mol/L,实验组为(72.545.7)mol/L,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 常规肾功能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确诊是否发生肾脏的早期损伤性,CysC与RBP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阳性率,且方便、快速,对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肾损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 石凌波,林龙顺.常见肌酐测定方法存在的干扰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

11、24(2):102.2 Laterza OF Price CP,Scott MG.Cystatin C:an improved estimator of glomerular filtraon rateJ.Clin chem,2002,48(5):699.3 Gokkusu CA,Ozden TH,Gul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ystatin C and creatinin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s and Tx-transplant patients.Clin Biochem,2004,37(2):94.4 Ra

12、nders E,Erlandsen EJ.Serum cystatin C as an endogenous marker of the renal function-a reviewJ.Clin Chem Lab Med,2006,37(4):389.5 Naylor HM,Newcomer ME.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with its carrier protein transthyretin reveals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carboxy terminus of RBPJ.Biochemistry,2005,38(9):26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