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1645052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与对话 记者:中国农村教育李水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部 为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根据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曾经当过农民和农村教师,又长期在农业部和教育部负责农村绿色证书教育等三农教育工作,目前就职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仍在从事新农村建设国际比较与我国农民教育研究的我国资深专家李水山先生。1:问:目前,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发展特征和现实问题?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和二十字方针,全国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开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这是有目共睹的,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学者广泛参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和规划指导;二是媒体积极参与和宣传报导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三是各级政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建设与发展道路,组织干部培训、讨论和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但是,正如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一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即世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如何改进农民教育,如何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营规模效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需要各

3、级政府、学者和新闻媒体积极合作,在具体研究和不断探索中找出正确、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2:问:依您先后在农业部和教育部门工作,并在长年的新农村建设国际比较与农民、农村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您认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最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解决农村问题,不可能把所有农民都留在农村,栓在土地上,也不可能一个早晨把所有农民都转移到城市定居,因此,我很赞成和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这是解决农村问题最好出路,但是到农村实际观察,发现我曾经最担忧的两个问题还是出现了,即没有很好地调动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我原来只看了一些政府文件和新闻报道,以为农村基层干

4、部不会没有积极性,取消农业税以后,更不会有问题,这可能是农业部门的普遍视觉,也是通病。应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一个一个着眼着手解决才是科学、务实的态度。首先,应着手确立和完善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路线与技术路线,解决目前国务院各部委、省地县各级政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分散、重复、低效,一轰而起或无所作为问题;二是尽快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建设与发展机制,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和分阶段建设与发展方向和目标。三是积极研究和探索调动我国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具体办法。四是进一步调动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以及全社会关心和支

5、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和价值体系,才能在全社会产生激励、共鸣效应,在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中萌发内在动力,如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和理念、弘扬勤俭创业和艰苦奋斗的农民、农民工优秀品格,树立我的故乡在农村的全社会人文情怀,加大农村人文、环保、教育、科技投入,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等。3:问:您一直在强调要建立中央或国务院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眼下应如何着手建立这种工作机制?答:党中央制定了世界上最好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二十字方针和思路,但至今还没有清晰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就影响各地统筹、协调具体工作,难免在工

6、作中继续出现分散、重复、扰民、低效现象,甚至造成一轰而上和一轰而下的情况发生,影响以后的工作进程和善始善终。我认为国务院或某部委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人财物的投入、使用、评价、监督、矫正工作,制定和履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组织路线和技术方案,监督完成阶段性发展目标,增强全国人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并为全国人民提供支援农村建设的扎实平台。这不是重复设置政府机构设置,可以挂靠在某一现有机构,定期组织研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内设有精干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现有的三农问题专家组成,人员、专业结构要合理,积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建立监督、

7、反馈和矫正机制,提出评估、咨询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只要国务院建立精干、务实的工作班子,各地也会学习和借鉴,不会出现负面效应。目前,最大的阻力还在于各部委各司局、处室、小部门能自主决定的分散、重复、低效的小项目投入与管理机制,固有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也有人不愿意打破,需要更高层领导的魄力和决心。再过若干年后,逐步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机制,也可以继续挂靠在某一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继续组织履行相关职能。 4:问: 您谈了很多政府宏观指导和决策方面的组织路线和技术方案,然而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应在农村,您认为对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有没有更好的建设与发展方案? 答:我一直强调过:新农村建设能否成

8、功,关键在于能不能调动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基层干部也是建设主体,现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因为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决定了一开始就要符合这种基本国情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需要政府和农民一起主导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规范化发展道路后,政府逐渐淡出,由科技教育部门、新闻媒体、民间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并主导,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仍为实施主体,农民合作组织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参与和赞扬。这里始终要牢记核心理念:即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居民

9、的生活质量,新农村教育是核心,这样才能在农村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和共鸣。新农村建设的1村1特理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世界向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否认和阻挡的历史潮流。以360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为基本理念,追求特色化、差异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地区、本乡村资源、地理、人力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加大科技、文化、教育、节能、环保、资金投入,逐步形成知名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营销市场,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全村经济、文化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新农村建设的1村1特理论,有两个核心含义:一是特,

10、即特色、特性化,追求个性化、差别化发展,与众不同,有其独到的特色和优势;二是变和新,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动态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这一以特、变、新为目标的创新过程,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成果,成为学习型组织,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不断发展有市场前景的新、特产业,立足于农业,但不局限于农业,这个发展理论和模式,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来说,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5:问:您说学者和媒体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下一步应如何更有效参与,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答:如果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学者和媒体的确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应始终积极

11、参与,并与各级政府一道积极倡导、组织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形成产官学众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发展共同体。学者的工作就是追求真理、研究问题、做学问,而学问与社会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者的梦想,使梦想变为现实,是活的学问。如果大学、科研单位每天热衷于做宅院内的学问,就越来越脱离实际,那么就不会被社会理解,就不能面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即使自己的声誉、地位提高了,其梦想只是梦想,也就没有多少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而各级政府也需要转变观念,只是把专家、学者当作写作班子就大错而特错。学者自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必先定调授意,而是让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自命题报告要比他命题报告有价值,

12、当然可以提出一个选题范围和完成时间要求,最终由学者自己选择与决定,并为他们提供方便条件和资金支持,尊重和珍惜他们的辛勤劳动。新闻媒体也如此,不仅是宣传工具,而是与学者一样在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与办法,并适时监督、反馈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呼唤公正与效益,建议政府和实施者主体逐渐矫正试行错误并使之完善。如今,媒体的力量正在呼唤世界、改变世界,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不是躲避媒体,而是积极合作,注重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施过程、环节和社会效应,防范劳民伤财的政绩、形象工程。能反映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帮助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使每项工作得到人民

13、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得以完善。 6:记者:您对我国三农教育研究时间长,有很多代表性专著,应该说对建立和发展我国三农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国内三农教育的知名学者。另外,在新农村建设国际比较方面也是时间最长,而且成果累累,您能否谈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很重要方面:即三农科技教育问题?答: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来说,非常及时和正确,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很多,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认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当然下一步需要专家、学者、媒体具体分担各自职能和任务,继续探索、补充和完善这一发展理论,

14、尤其要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说明要走的路很长、很艰难。我认为,解决我国的农村科技教育问题,还是要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当然仅靠过去行政指令式和群众运动式的做法还不够,有些做法要改进,更需要制度创新:如首先统合、完善农业部内的职能,建立农村发展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还要综合履行三农科技、教育、推广、开发职能,也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此基础上,科技、教育、财政等部委紧密合作,建立新农村建设与农科教结合的组织技术路线。主线还是为国家提供安全、优质、充裕的农产品和食品,同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障。通过制度创新,培育最好的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品种,及时推广先进适用的

15、农业科技。因为管理体制所限,过去农业部门更多地关注农民教育和农业教育,教育部门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农业院校转归教育部门管理后,农业教育也应该是教育、农业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但目前精力和时间不够,农业院校教育有所脱节于农民、农村教育也是事实。农村教育,不仅是农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还应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只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结果是农村教育资源和农村人才远离农村,只有完善的农村教育,才能达到农村资源和农村智力双开发的目的。我们应遵循农村教育的长期性、差异性和艰巨性规律,不可能急功近利或一步到位。农民教育不是单一单向的传授,也要成为立体、有机、循环的系统工程,应探索培训-创业-扶持-服务-联

16、营的有机循环过程,农业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也有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经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农业院校和职业高中如何有效开展农民教育,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紧密结合,也是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农科教结合的过程。解决我国农村问题,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内外纵横比较,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保障食品从生产、加工、储藏、流通到餐桌的全过程的安全、环保、节能,才是科学发展的道路,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有机农业,食品安全、环保、节能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话题,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因农业发展而环境恶化,这是我们研究农村建设、农业经济时必须牢记的重要环节。对这些地区的农业与经济发展道路与方式,应专门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