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602268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7.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中考语文-河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ppt(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要求: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考情分析,考纲解读及20112015年河南中考考情一览表与规律总结,续表:,1. 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文体特征,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 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

2、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 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 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

3、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阅读倒叙的文章要留意文中的“呼应”,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

4、结构。,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5、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5. 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

6、作用: 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6.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找线索的关键点:文章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明显的时间

7、或空间标志;等等。,(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你知道这些描写的区别吗?,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

8、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

9、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a.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照应前后文或标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某种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情

10、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等。 b.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某种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深化主题等。,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

11、主题;b.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 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

12、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7.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

13、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1)正面描写:,(2)侧面描写:,(3)细节描写:,8.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

14、审美体验。,(4)烘托和渲染:a. 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a.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b.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

15、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

16、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9.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