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1599768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家族药学特色理论及与中药学的差异研究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仅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医药,同时由于地域、生活方式、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差异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对前者之中药学而言其各方面理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与完善;对后者之民族药学来i井,其发展则较为滞后。但毕竟各少数民族自身还是在防治疾病、应用药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用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本民族的卫生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分重视民族医药的发掘与整理,多次立专项研究,土家族医药就是其中之一。笔者有幸参与全国土家族医药的多项研究与整理工作,体会到土家族药学理论有其特别之处与中药学相比,两个传统药学之间既有较

2、为密切的联系,又有较多的区别。 民族与地域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bil jix kar”(意为本地人,史称土民),“土家”是针对汉民族迁移至土民聚居地后自身逐步形成相对的“客家”而言的。土家族药学产生于云贵高原东端余脉之武陵山区即湘、鄂、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聚居地。该区域地处亚热带,适合诸多药用植物生长;且由于长期人烟稀少植被保存完整,因此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之美誉。尽管大部分药物全国其他地区也产,但还是有不少的药用品种或其部分治疗作用为土家族地区所特有。如鸭脚当归(即中药前胡)土家族认为有活m通经、止痛健胃之效,而中药学中前胡功效为降气化痰、疏散风热;再如土家族将华东泡桐、蚬壳花椒根皮及细柄

3、凤仙花全草作药用pl。中药学从地域上来讲应是产生于汉民族地区。事实上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地域上很难绝对划允从而使得中药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即民族药)。因此,土家族药与中药之间彼此交错,相互交融,联系甚为密切,这是传统药学发展的必然。但民族、地域与药物文化相关,民族、地域存在差异,那么对药物认识就有所不同,因而民族药与中药就会有着应用上的区别。因而从这一角度讲,土家族药学更注重的是具有较强土家族自身民族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学科概念与性质 系统的土家族医药文献整理始于近年,笔者以为,土家族药学乃是专门研究土家族人民在医疗实践中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

4、传统知识,包括土家族药的民族称谓、基原、采收加工、性味功用、民族用药经验、现代研究等的综合性学科。它象其他各民族的药学一样,结合了生药学、植物学、药物产物化学、药理学、文化、宗教、语言等比较研究方法。中药学亦运用了这些比较研究方法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方面的知测“,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允强调认识和应用药物均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对比中药学,土家族药学研究针对的则是特定地域武陵山区的天然药与特定人群土家族的用药,其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局限。这主要是由两者自然条件因素差异以及在漫长历史中药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另外中药学有诸

5、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大量的古代文献作铺垫,而土家族药学由于本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用药经验依靠家族口耳相传、跟师相承、碑刻记载等方式维系,其书面医药史料保存并流传下来的较少,难波恒雄教授141指出这类民族药学从属于”口口相授“的传承医学范畴,但二者均属于传统药学。 医学基础 从研究目的来看,土家族药学与中药学均是探讨药物基本理论与应用,但却有着不同的理论指导。中药学医学基础主要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其理论亦早已为中医学者们认可。而土家族药学是在土家族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天然药物,其医学基础理论主要是|5J三元学说:即认为人体内脏分上元、中元、

6、下元三个部分。上元,又称头元,主要包括脑、心、肺,共居上天,统摄人体气血神志,为三元之首;中元,又称腹元,主要包括肚、肠、肝,共居腹内,为水谷出入之地,水精、谷精化生之处,如大地之长养万物,为三元供养之本;下元又称足元,包括腰子、养儿肠、精脬和尿脬,共居下元,为人体孕精生成和贮藏之处。生命发生之根,同时排泌余水。三元产生构成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气、血、精,各种生命现象均受三元调控。三元功能协调,机体康健,否则发生病患。土家族医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为瘟气(邪气)、饮食情志、劳伤毒伤、内虚惹因等,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气血失调、冷热失衡。在这些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土家族药,既体现了理论特色,又突出了

7、土家族药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学科基本理论 1.药物命名 土家族药学对药物的命名常见有:以功效作用命名,如醉心花,能麻痹神经;散血草,治经闭症、劳伤、疔疮。因药材或原植物周有气味命名,如随手香、黄瓜香、地苦胆。以生长环境命名,如岩生还阳、水灵芝。因生长时令、采收季节命名,如春不见、三月泡。据用药方法和剂量命名,如磨三转、三分三。据植物形态命名,如头顶一颗珠、螃蟹七、兰布裙。按生物学特性命名,如夜开门、夜合花。根据传说命名,如神仙对座草、灵虫16l。以颜色命名,如黄草、红马蹄草。直接用土家语命名,如切尔玉那qier er hxaf(糯米藤)、吉克西ji kex xiv(茅莓)、阿十可卡蒙arsi

8、r kor kar mongr(六月雪)州等。中药学对药物的命名埘除以功效、形态、气味、季节、颜色命名外,常见的还有以产地、滋味、药用部位、进口国名或译音、避讳、人名、秉性等命名方式,较土家族药学为多。究其原由与两个民族地域特点、聚居范围的大小、对外交流的多寡、历史文化悠久与否以及对药物研究应用的深浅不无关系。土家族地区时至今Et,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偏低,对民族药的命名多具民间特色实为情理之中。其命名形象贴切,便于记忆和传承;全面规范的命名比较中药学而言,还有待日后进一步归纳完善。 2.药物性能 土家族药学独特药物性能主要体现在二气、八味上。二气即凉、温两种药性。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9、多属凉性,如石松草可治肿毒能败火解毒,表明它为凉性;相反。可缓解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如牛王刺能治伤风感冒、风湿寒痹,可驱赶风寒,表明它为温性;实际上还有平性药,多为补养之品,只不过偏温偏凉不明显,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二性范围。八味是指酸、苦、甜、辣、咸、麻、淡、涩八种药昧。特别是强调了”麻、辣“两种性味,辣味土家族药”1如小蛇参(性味为辣、苦,凉)、三百棒(性味为辣、微苦,温)等;麻味药有半截烂(性昧为麻、涩,温)等。而中药药性则强调口1四气(寒、热、温、凉),五味甘(淡)、辛、酸(涩)、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土家族药“二气”多言凉温,笔者认为主要是与土家族地区的气候条

10、件有关。该区域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温、秋迟、冬暖的特点喁J,因此冬季不甚寒冷,夏季不过炎热,故而取凉温二气。而“味”比中药学多出辣、麻两种,则因土家族地区雨量充沛,雾多湿重平均湿度大于70戽降雨量大于1 000ram,生活环境潮湿,常喜吃辣麻之品,其味辛性散,有助于祛湿,故性味上较中药学重视“辣、麻”。从而导致土家族药学对昧所代表药物的作用与中药学也有所差异,如认为辣能赶气、赶风寒;麻能赶寒定痛、赶风等。中药学则是认为辛能行气行血、能散风寒。至于毒性,土家族药性味之下亦分有毒、无毒;其升降沉浮、归经理论未有发展,其药性理论还有待完善。 3.药物分类 土家族药具体分类如按功效分为败

11、毒药、表药、赶气药、赶风药、赶火药、赶食药、下药、喜药、隔喜药、蛇药、消水药、止咯药、止屙药、止痛药、止血药、活血药、火疤药、打伤药、打虫药、固涩药、补养药21类;亦按作用类别以序数类允主要以三十六、七十二为主,分为三十六血、三十六蜈蚣、七十二七、七十二莲、七十二参、七十二风、七十二还阳等。如三十六血是将血当归、一口血、一点血等30余种具有活血止血、止痛消肿等功能的带有血字的药物归为血类药;将具有赶风除湿、活血败毒等功能的药物统为三十六蜈蚣,如蜈蚣草、铺地蜈蚣等;把具有补益肺脾肾等功效的药物归为七十二参,如竹节参、凤尾参等。还有以性味类允常分为凉(寒)药(苦、酸、咸、涩味的药)、温(热)药(麻

12、、辣味的药)和平淡药(甜、淡味的药)。中药现代最普遍的分类为功效分类,如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攻毒杀虫药等忙也是21类。此种分类法为二者共有,从文字表达上看,后者分类较规范,具普遍性,而前者比较结合土家族传统顺用习俗称谓。其中隔喜药、火疤药、蛇药等类别,未象中药将其归于其他类别中,这更切合土家族地域性疾病辨证用药的需要。此外中药还有化学成分、药用部位、品种等分类方法“J,已经体现出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学科细化。相比之下,土家族药物的分类方法则比较富有民族

13、特性,以民间分类方法为主,针对民族地区常见病证而归纳,简单适用。特别是按序数分类,根据药物名即能明晓功效,容易理解识别,便于选用,是其鲜明的独创之处。 药物应用 1.炮制剂型 土家族药物的炮制方法常用有:磨捣法、切制法、煨制法(用芭蕉叶、面糊等包裹埋入高热火灰内,包裹物表面至焦黑为宜)、泡制法(用酒、石灰、尿、米泔水、醋、蜂蜜等浸泡)、炒制法、露制法(药物洗净后于屋背瓦上露置3_7天)、漂制法、灸制法、发芽法等”J。中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制(炒、炙、烫、煅、煨)、水火共制(煮、蒸、炖、淬)、制霜、发酵、精制等。二者炮制方法相同之处

14、颇多,差别主要在于几种炮制法的使用频率上,前者习用酒制、磨捣、煨制、露制、干燥、烟熏等法,这与土家族地区易患风湿痹病、用药简便、习用生药疗疾等有关。另药用辅料亦有所不同:中药常用液体辅料为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而土家族药常用动物乳汁、人乳、酒、醋、米泔水、羊胆汁、尿、雪水、药水等炮制,如用人乳制乌泡叶嫩尖主治结膜炎;用雪水制一枝黄花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剂型上,土家族药汤剂、酒药、粉剂、膏药、丸药、茶剂、灸剂、捻子药等与中药学中基本相同,但土家族药尚有富于民族特色的片子药(洁净棉布片药汁浸湿晾干后的一种药棉)和熏蒸药(为土家族名医谭祖片使用的一种特殊药物,药物切细或捣烂后加水煮干盛于布

15、袋内热熏患处)。 2.配伍法则 土家族医家在诊疗中多使用单味药,即一法一药治一病,但亦常配合其他药物应用。土家族药物配伍采用的是”主帮客信“原则:主药,方中必不可少;帮药,帮助主药或治疗兼病;客药,一是克制主药过火,二是治疗兼病之”客气“药;信药,即药引子。配伍时不必悉具,但主药、信药不可少”“。而中药的配伍则遵循”君臣佐使“原则,由于受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说法上与前者肯定存在差别,但其本质上都是让药物更好发挥效用的一种应用形式。具体配伍方法上,中药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7种;土家族药亦有主主相伍、功效相加;主帮相辅、增加功力;主客相敬、减少反应;主迎信达、畅通经脉等4

16、种。深入理解不难发现后者同样含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之意。这亦印证了前面所说土家族医药与汉民族医药相互渗透、相互为用的道理。 3.用药禁忌 每个民族用药都有自己的禁忌特点,土家族药学与中药学均有用药期间禁食发物,忌生冷,妊娠期禁毒性较强、药性猛烈之品,慎用通经破滞,辛热滑利之味等原则,但亦有明显不同。土家族药在配伍禁忌上主要遵守三大反药体系:十四反、十三反即龙盘反五加,红藤反贯藤,血竭反爬山虎、搜山虎、拦路虎,钩藤反浆藤,细辛反斑蝥、金盆草,八仙反五爪龙、乌头蒿,木通反搜山虎、山虎,茅根反八棱麻;三十六反血贯肠、麦子七反铁扁担,冷水七反鸭子七,铁撬牛尾反蜂子七,八角莲、海螺七反八瓜,黑虎七、扁担七反羊角七,生南星反无娘藤、生二乌反四叶、珍珠,金不换反岩蜂子等9。中药学则有十八反半夏、瓜蒌、贝母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芜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以及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