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1573754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229 大小:1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29页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29页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29页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29页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2012第二讲(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等教育学,2,高等教育学授课内容安排,第一讲 大学:她的价值与传统 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教学与课程,3,建设一种优良的大学文化,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好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朱士群 ( 2011年07月13日 光明日报 ),4,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梦想,是人类通过追求一些永恒不变的理想信念与生命境界的持久努力。它不只是一个传授灌输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生命与心灵再造的过程。 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塑造人的高尚灵魂,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境界,完善人

2、的德性,拓展人的能力,实现人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5,大学之大:在于创造一个大生命境界,所谓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里面,活跃着这样一批沉潜的生命,创造的生命,酣畅的生命和自由的生命。以这样的生命状态作为底,在将来就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大生命,这样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至为整个世界,开创出一个大的生命境界:这就是“大学之为大”。(钱理群),6,大学:她的价值与传统,第一讲,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未经思索的教育不值得进行”,8,当下,在中国的知识界、教育界,发出了“大学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 这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教

3、育现状的深深的忧思,以及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的关切。,9,建设一种优良的大学文化,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好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朱士群 ( 2011年07月13日 光明日报 ),10,“大学精神”的内涵: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 大学精神是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11,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大师,或者没有良师,只有大楼的话,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原清华大学校长

4、 梅贻琦,“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12,大学关键要有大师 大师的标志不仅仅是他的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修养,他的人格力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那种气韵那种神采。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受益终身的。,13,蔡元培:一个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最大环境影响没过于先生的学问与人格,其余的都可以说是次要的。 林语堂:牛津、剑桥的教授们,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14,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一、“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 二、“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四、“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5、15,一、“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大学教师要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不为权力所屈,不为富贵所淫,抛却功利,远离浮躁,需要有一种把对学问的追求视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所在的人生境界的。,16,孔颜乐处:论语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7,程颢:“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 这个深意在程颢看来就是孔子与颜回是以追求学问、追求真理、追求道义为快乐,从而就可以超越世俗间的富贵贫贱,以及一切个人得失,他们所乐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18,孔子:“

6、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朱熹:“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沉潜于学问的快乐心境,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感人!这对我们后学、对我们现代学人有很大启迪与教益。,19,我们应该回归学术本真,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视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生命所在而不必为稻粱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 要坚持学术高于金钱、高于权势等世俗之物。学在,生命意义在;学终,生命意义终,道成肉身,人学合一。 自己的知识、学养、价值、理念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就是自己独立自由的根本,无需外求。,20,西南联大,21,二、“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帕斯卡尔:人是一株自然界最脆弱的芦苇,

7、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此。,22,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 自由派人士:胡适 复古派人士:辜鸿铭、刘师培 学者名流:鲁迅 、钱玄同、吴梅、刘半农,23,兼容并包:就是使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主张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一方面能够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24,在学术研究中:对不同的学术见解要有容忍的态度; 在教学中:允许不同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 在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管理者之间都能够在人格平等基础上互相尊重与谅解,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和友善的方式对待、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

8、和观念等等。,25,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康 德: 人是目的 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处。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理念。,26,全球新一轮的科技主义浪潮的席卷 市场经济的渗透 大学职能的扩展 大学精神的萎缩突出表现: 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对人的奴役、对人的异化。,27,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作用 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人文情感的“工具人”、“单面人”。使高职院校成为仅仅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和知识培训的场所,成

9、为 “人力”的加工厂。教育蜕变为“人力的教育”和“制器的教育”。,28,孔子:君子不器 爱因斯坦 :全人教育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29,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纽约时报)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0,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为大。” 张伯苓:“盖人贵有价值者,一己之决断力。”,31,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remember” 记忆死知识 西:“idea” 是思想 是理念

10、,32,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 不出杰出人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remember了,只是记住了,掌握了。最关键是有没有传递给学生idea,学生的心智有没有被开启,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深思的。,33,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就是爱因斯坦与钱学森都是杰出的科学家,而他们有一个无庸置疑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有着深厚的人文修养。,34,钱学森: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科学、哲学、艺术在高处是相通的。 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影响着甚至可以说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11、、人生价值能多大程度地实现。,35,四、“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前芝加哥大学校长: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即他们自己必须是批判的中心。 美国哈佛大学校训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36,前耶鲁大学校长:大学的意义及价值在于追求真理。 大学追求真理的内在品格,铸造了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代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取向,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担当者、维护者。,37,鲍鹏山:“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面对那些一时无法改变的丑陋邪恶,不停地说批判、批评、揭露和引导。知识分子的价值,他的作用

12、,就是要给社会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38,大学教师不应该仅仅埋头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只忙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对民生疾苦充耳不闻,对天下苦难卷而怀之。,39,梁晓声:“如果连大学都回避现实问题种种,那么还到一个国家的哪儿去听关于现实的真声音呢?若大学学子渐渐地都只不过将大学视为逃避现实压力的避风港,那么大学与从前脚夫们风雪之夜投宿的车店是没什么大区别的。”,40,大学教师要有“士志于道”的社会责任 感与历史使命意识。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1,他们已经意识到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甚至无法摆脱的宿命了,就已经知道执行文化批判而不是文化媚俗、文化

13、献媚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了,他们“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他们为此颠沛、为此造次。这不能不令我们后人深怀感动而心生敬意!,42,黑格尔:“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 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 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 没有未来的。”,43,希望我们每一位置身于大学讲台的人,都是一个关注天空的人,守望着大学精神那片深邃的天宇。,蔡元培(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梅贻琦(1931年-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陈寅恪(18

14、80-1969)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47,寂寞的王国维纪念碑,48,威廉冯洪堡(1767-1835,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语言学者、外交官。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奠定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等五原则,成为世界各大学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49,一个没有大

15、学的世界难免单调和视野狭窄,尽管大学有过诸多过失,但是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会因为缺乏智慧而变得暗淡无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居民就会缺少教养。技术依赖于科学的持续增长,而科学精神的孕育主要依赖于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艺术和音乐依赖于人类的丰富情感,而大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个有序的礼仪的社会依赖于人们对真理和改正的理解,而这些理念正是大学关注的目标。如果大学真的难以存在下去如果他们不能为丰富的人类生活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们都将陷入赤贫状态。,(美)爱德华里罗易 作为道德事业的高等教育,50,洛厄尔(30年代的哈佛大学校长),学生们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浪一浪接着一浪冲向陆地。有时候是静止着,有时候

16、则带着暴风雨的怒吼。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或是狂暴的,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个大学所关心的。我们学校的年龄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她热切的追求这两件事物,她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改变,但目的本身是永远不变的。,51,怀特海,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生活的联系。,52,大学不是衙门,此话出自二十年代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之口;这是刘文典对站在权力顶端的蒋介石说的。,53,欧内斯特 L 博耶,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要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54,北京大学,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55,清华大学,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56,部分中国大学校训,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