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1573720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卷 (共6

2、0分)一、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2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3、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3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C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4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出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获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充分说明了A殖民扩张与掠

4、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B黑奴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D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5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少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6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

5、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7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

6、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含义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9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A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日本经济发展缓慢C中国政治比较稳定 D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10张謇从“

7、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11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1

8、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大范围的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由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国家经济战略需要C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天津对外贸易发展13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经济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两者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模式分别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

9、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15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A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B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161978年底柳传志从报刊文章中

10、嗅出了“春天”的气息,1984年他用20万元开始创业,20年后联想收购了“蓝色巨人”美国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2013年联想跃升为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个人电脑供应商。作为一个案例,材料最能说明A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B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C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D我国实现从低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1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

11、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18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A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B印证了临时政府注重对交通文明的培养C因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D说明当时民众普遍不接纳新式交通工具19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并仍在迅猛增长,预计2018年将达到2.35亿。材料表明A

12、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 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20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A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B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C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D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21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

13、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加入世贸,融入全球 B开发浦东,打造上海C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D包干到户,提高收入22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23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

14、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24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该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D计划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25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