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1566675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终末期肾衰患者GSTs和CYP2D6酶缺陷与iP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姓名:马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药理学 指导教师:蔡卫民;姚兵 20040501 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终末期肾衰患者G S T s 和C Y P 2 D 6 酶缺陷与i 唧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细胞色素P 4 5 0 2 D 6 酶( c y t o c h r o m eP 4 5 0 2 D 6 ,C Y P 2 D 6 ,又称异喹胍 羟化酶) 缺陷基因a 磁D 6 4 j D 、谷胱甘肽转移酶僧u t a t h i o n cS - t r a n s f e

2、r a s e s ,G S T s ) 基因 G S T T l 和G S T M l 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并分析C Y P 2 D 6 * I O 、G S I T l 和 G S T M l 在中国终末期肾衰( e n ds t a g er e n a ld i s e a s e ,E S R D ) 患者中的遗传变异,试探讨以 上三种基因遗传变异与E S R D 的关系;初步探讨E S R D 患者G S T s 和C Y P 2 D 6 酶缺陷与 其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 n t a c t p a r a t h y r o i dh o r m o n e ,i P

3、T H ) 水平异常是否具有相关性。本研究 从遗传药理学的角度出发,为研究E S R D 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方法:对广泛使用的G S T T l 、G S T M lP C R 检测法进行了改进:将常规2 跏l 或5 0 a l 反应体系缩减到1 跏l :建立了一种在单管中快速进行C Y P 2 D 6 “ 1 0 等位基因检测的新方 法:3 端倒数第三位分别引入了一个人工错配碱基的两条内引物,分别与野生型和突变 型的位点配对,与一对外引物配合可扩增出不同长度的特异性片段,并以此来确定等位 基因的类型。 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组( E S R D 组) 标本1 0 6 例,

4、健康对照组1 6 7 例。用以上建立 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每份标本的G S T T l 、G S T M l 和C Y P 2 D 6 * I O 类型,分析三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以及G S T T l 和G S T M l 缺陷基因的联合分布差 异,比较不同基因分型组间S c r , B U N ,血C a , 血P 及i P T H 等参数的平均值。 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射测定法( i m m u n o r a d i o m e t r i ca s s a y , I R M A ) 测定E S R D 组 和健康对照组i P T H 值,依次将E S R D

5、组i P T H 从小到大分为五个不同水平,分析携带 G S T T l 、G S T M l 和C Y P 2 D 6 * I O 缺陷基因的个体在每一水平的分布情况,分析每一级的 平均S c r 值水平及其与i P T H 异常的相关性。 结果:改进使所需材料费用相应地减少了4 0 和7 0 ;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测定 C Y P 2 D 6 * I O 缺陷基因的新方法检测2 0 份标本,以经典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 长度多态性酶切法( p o l y m e r a s ec h a i nr e a c t i o n r e s t r i c t i o nf r a g m e

6、n tl e n g t hp o l y m o r p h i s m , 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P C R - R F L P ) 法验证,两种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方法准确,可靠。 病例组G S T T l 和G S T M l 基因缺失的比例分别为3 0 1 ,6 0 2 ,健康对照组为 2 5 3 ,6 0 8 ,两组间以上二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俨 0 0 5 ) 。G S T T l 和 部删I 两种基因型联合分析,病例组分布频率之比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但与以往报道有统计学差异( P O 0 5 ) 。在本研究中 出现最多的是C Y P 2

7、 D 6 基因的杂合子型,其次是突变纯合子,与香港人群中的基因类型 ( 最多的是突变纯合子,其次是杂合子型) 略有差异。 统计四种不同G S l T l 、G S T M l 联合基因类型组的参数,发现E S R D 组携带G S T T l 和M 1 双空白基因的病人( A 组) S c r 、B U N 、血P 平均值高于携带一个或两个功能基因( T 1 或和M 1 ) 的其他三组,其中S c r 平均值与携带一个功能基因组( B 组和C 组) 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O 0 5 ) 。 i P T H 的测量显示,病例组i P T H 水平明显上升,伴有血C a 降低和血P

8、升高( P O 0 5 )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o fG S T T la n dG S T M ls h o wt h a tt h e r ei sn o s t a t i s t i c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f r e q u e n c yp r o p o r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g r o u p s ( P O 0 5 ) ,b u tt h e r e s u l td i f f e r sf r o mt h ee x i s t

9、i n gr e p o r t sr P O 0 5 ) I nt h i ss t u d y , t h eh e t e r o z y g o t e so fC Y P 2 D 6a r em o r et h a nh o m o z y g o t e o fm u t a t i o n ,b u ti nH o n g K o n gC h i n e s e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lr e s u l t sa r er e v e r s e T h em e a n so fS c r , B U Na n dPo fAg r

10、 o u p ( d u a ln u l lG S T T la n dM 1 ) a r eh i g h e rt h a n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e a n so ft h eo t h e rt h r e eg r o u p sO u l lG S T T lb u tf u n c t i o n a lM 1 ( B ) ,f u n c t i o n a l T b u tn u l lG S T M I ( C ) a n dd u a lf u n c t i o n a lG S T T la n dM 1 ( D ) ) T h

11、ec o m p a r i s o no fS c rl e v e l s b e t w e e nAa n dBo rCh a ss t a t i s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P ( 0 0 5 ) T h ep a r a m e t e r sh a v en od i f f e r e n c e ( P O 0 5 ) w i t h i nt h et h r e eC Y P 2 D 6 * 1 0g e n o t y p e s T h er e s u l t so fi P T Hc o n c e n t r a t i o

12、 n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s h O Wt h a tt h em e a ni P T HC O l l e e n t r a t i o n o fE S R Dr i s eu pm a r k e dt h a nt h a to fc o n t r o l sa n dw i t hC af a l l i n ga n dPr i s i n gr P O 0 5 ) a 2 3 2 不同C Y P 2 D 6 * I O 基因型的参数比较见T a b 7 。 T a b 7S t a t i s t i c sp a r a m e t e r s

13、o fd i f f e r e n tC Y P 2 ) 6 + 1 0g e n o t y p e si nE S R Dp a t i e n t sa n dh e a l t h yc o n t r o l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未发现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同基因型之间S c r 、B U N 、血 C a 、血P 及i P T H 有差异( P O 0 5 ) ;病例组内、健康对照组内不同基因型也未见参数统 计差异( 尸 O 0 5 ) 。 讨论 1G s 刀1 和G S T M l 在E S I m 患者中的遗传变异 G S T s 是一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重 要的I I 相代谢

14、酶,在我们的研究中病例组G S T T l 基因缺失比例为3 0 1 ,G S T M l 为 6 0 2 ;健康对照组傩订Y 基因缺失比例为2 5 3 ,G S T M l 为6 0 8 ,没有发现病例组 缺陷基因频率增加。在以往的研究中,证明在中国人群中G S T T l 基因缺失约为 2 5 0 - - 4 9 - 3 ,G S T M l 基因缺失约为4 2 0 。6 6 7 【8 ,9 1 0 l ,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报道基 本一致。刘茶珍【8 】等统计的健康对照组两基因联合分析四种存在状态的比例为: 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1 :2 6 :3 4 ,S h e n 等发现上海

15、市区正常人群为:2 4 2 :2 4 7 :2 5 1 :2 6 0 ,接近1 :1 :1 :1 【翊,在 本研究中E S R D 组此比例为1 2 :1 :3 2 :1 9 ,健康对照组为1 4 :1 :4 3 :2 6 ,两组之间没有差 异,却与上述结果有较显著差异C 酽= 9 5 2 5 ,P = O 0 2 3 ) 。 2C Y P 2 D 6 * I O 在E S R D 患者中的遗传变异在本研究中C Y P 2 D 6 “ 1 0 基因频率在E S R D 组为5 2 2 ,健康对照组为5 3 4 ,与瑞典籍华裔( 5 0 7 ) 及D a l a i 等报道的大陆中国 人( 4

16、8 O ) 比例接近,而低于新加坡( 6 2 O ) 、台湾( 7 0 O ) 和香港华人( 6 4 7 ) 0 7 1 。在三种基因型中,出现最多的是杂合子型( m w ) ,其次是突变型纯合子( m m ) ,野 生型纯合子( w w ) 最少( 比例见T a b 4 ) 。而在香港人中,最多的是突变型纯合子占4 6 2 1 , 其次杂合子占4 2 0 3 ,野生型纯合子仍最少为1 1 7 6 。以上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本实验 中没有检测其他中国人中少见的C Y P 2 D 6 突变基因,如:C Y P 2 D 6 * 5 和C Y P 2 D 6 8 1 4 基 因,因此将+ j 心) 芍认为是野生型纯合子,+ j D * 5 和“ 1 0 1 4 认为是突变型纯合子, + jr 屹, 1 4 为杂合子,即可能是用不同方法进行基因检测的缘故。另外,样本量的大 小也对以上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