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53079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教师中心稿)http:/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杨清健 2006-06-18【杨清健社科论文系列】(48)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 杨清健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卷共有 20种,除全国、卷以外,各省市有 18种。纵观 2003年以来高考题渐进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第卷和第卷的分值(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比例变化,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第卷第一大题)与阅读题的分值比值的变化,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几点变化和翻译题量的加大等方面,作一系统的综述。 一、 阅读量加大,愈来愈注重阅读和写作 2005年开始,全国卷、卷、卷试题卷率先调整了第卷和第卷的

2、分值比例,由原来的 45:105、42:108 调整到 2005年的 30:120;总题量从 2003年、2004 年的26题、25 题调整到 2005年的 21题;并且第卷第一大题由原来的 6小题减至 4小题。相对来说,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减少了,选择题减少了,而阅读题增大了。北京试题卷的第卷和第卷的分值比例也是 30:120。尤其是上海试题卷,干脆全部删节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相当于全国卷的第卷的第一大题),把整个试题卷分为两大块,第一块(80 分)全部是阅读题(含说明文、散文和大小文言文以及填空默写、古诗鉴赏题);第二大块(70 分),材料作文题。 今年(2006 年)加大了这种势头,

3、第卷和第卷采用 30:120 分值比例的有全国卷、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陕西卷、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迈的步伐更大,采用了 24:126 的比值。其他省卷的情况如右:重庆卷、广东 A型卷采用 33:117 的分值比,江西卷、湖南卷、湖北卷、山东卷采用 36:114 的分值比,辽宁卷采用39:111 的分值比,浙江卷、天津卷采用 42:108 的分值比。45:105 的分值比的试题卷已经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卷和上海卷把第卷的第一大题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干脆删除,而在第一大题直接进入社科文或科技文的阅读;福建卷有社科文阅读、科技文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加上文言文阅读共有 4篇;上海卷有

4、科技文阅读、文学评论阅读,加 2篇大小文言文阅读共有 4篇,并且作文分都由原来的 60分提高到 70分。 注重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和评判语文学习比较科学的尝试,在这一点命题思路方面上海试题卷设计得非常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人文性感悟理解主要靠阅读,而语文的创造性能力(甚至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形成主要靠写作,写作可以造就出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可以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所以,照着这种命题思路走下去,对于科学而快速地培养国家的有用人才将大有裨益。二、 文言文阅读的几点变化和翻译题量的加大 其一、2003 年以前,文言文阅读题量一般为 5小题;2003 年后开始削减到 4小题。从2005年到今

5、年,各省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量在 3至 4题不等,而上海卷 2005年和2006年却有 10题之多。其二、所用选文,2005 年以前多节选自二十四史。2005年开始,有不少省卷打破了这一贯例,如:浙江卷节选(唐孙樵书褒城驿壁),山东卷节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湖北卷节选(清蒲松龄武技),北京卷节选(吕氏春秋慎行)等。 2006年文言文选题的取材范围更广,基本上打破了文言文取材于二十四史的一统天下。 江西卷选题取自(清郑日奎醉书斋记),北京卷取自晏子春秋,安徽卷取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湖北卷取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浙江卷取自(明方孝孺蚊对),广东 A型卷取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湖南卷(清曾

6、国藩湖南文征)等。其三、2005 年以前,翻译题有 2小题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值是 5到 8分;2005 年开始,翻译题由 2小题扩自 3小题。2006 年翻译题增至 3小题的有江苏卷、浙江卷、辽宁卷、天津卷、江西卷、湖南卷和湖北卷,山东卷更增至 4小题,并且由 5分到 8分增至 8分到 10分。 增加对文言文的阅读量和翻译题的翻译量,体现了尊重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美完善,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继承、发扬和传播! 三、 填空默写题和文学常识题相结合,而且不再任选 往年,处在第卷第四大题中的“填空默写题”是 6小题中“任选 5小题”、5 小题中“任选 4小题”、4

7、小题中“任选 3小题”,只要任选对,即满分。从 2006年开始,有许多省卷出现取消“任选”并且与文学常识相结合的题型。 1、请看辽宁卷第四大题的 17题(4 分): 陆游曾用“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 ”两句描写的是深秋景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 、明清传奇以及近、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 总称“名人传”。 2、重庆卷第四大题第 14题(4 分):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8、唐杜甫登高)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3、再看湖北卷第四大题第 15题(6 分): 奥地利作家弗兰卡夫卡的小说 叙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故事。中国现代作家 创作的小说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名句。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 ”和“半壁见海日, ”;又如,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 出现这种新题型,可以导向教师完整地教和学生完整的学,避免死记硬背。名言名句

9、和文学常识,是文学的精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她是联系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最好媒介。 四、 第六大题出现“百花齐放”创新局面 容易出新的题目,当属第六大题。今年第六大题,已经突破了“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窠臼,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下所示: 1、(江西卷)第六大题 22题:给“写得好”加上一定的上下文,使它分别符合下面的表达要求。(可以只有上文或下文,字数不限)(4 分) 例:表达的是“赞扬”:文章有气势,有文采,写得好! 表达的是“嘲讽”: 。表达的是“威胁”:。 2、(浙江卷)第六大题 22题: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

10、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3 分) 第六大题 23题:现在有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来学校举办文学讲座。作为听众,请你完成下面两题。(6 分) 向这位作家谈谈你读了他某一作品的感受。(不超过 100个字)(4 分) 向这位作家提一个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2 分) 第六大题 2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 分)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

11、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将文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2 分) 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 分) 3、(山东卷)第六大题 22题: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50 字左右)(6 分) 4、(重庆卷)第六大题 22题:简明说明题 22图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 15至 30之间,标题不超过 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寓意: 。(3 分)标题:。(2 分) 5、(天津卷)第六大题 2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3 分) 约

12、旦河滚滚注入盐海。盐海对约旦河说:“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样?”约旦河答道:“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若干年后,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答: 第六大题 24题: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校运动会入场式上经过主席台时的解说词。(6 分) 6、(福建卷)第六大题 17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4 分)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菜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的留了几天,惹得大

13、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 7、(安徽卷)第六大题 20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

14、,并陈述理由。(6 分) 第 1组:孔子和庄子 第 2组:项羽和刘邦 第 3组:李白和杜甫 第 4组:林黛玉和薛宝钗 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 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字数在 5070字之间 8、(湖北卷)第六大题 22题:闫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4 分) 版次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校园新闻 聚集学校大事 发布热点新闻 第二版 班级采风 第三版 校际链接 信息交流 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四版 文学园地 我以为,语文学习本身就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的外延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如果导引学

15、习的考试(高考)像规则一样固定下来,就成了窠臼,那就成了新八股,就会教死学死。第六大题之所以容易创新,就是在于它反映了生活,来源于生活。语文高考试题有的来源于经典,譬如,文言文,可以取自中国文化古籍的子、集、史、经部;现代文阅读,可以来源科学技术论文,中外文学名著;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来源于报刊杂志不管来源哪里,最始最终,都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和语言艺术归根结蒂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说,第六大题直接来源于生活,是鲜活内容的反映,最容易出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引导中学教学既不能脱离书本,更不能脱离生活。 【文中部分考题答案】 辽宁卷第四大题 17题:出师一表真名世 :烟光凝而暮山紫 :元杂剧 :托尔斯泰传 重庆卷第四大题 14题:俯察品类之盛 :渚清沙白鸟飞回 :过秦论 :“建安风骨” 湖北卷第四大题 15题:变形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