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52619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级中专班期末检测试题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 级中专班期末试卷(六)一、基础题:(30 分,每题 3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绵亘(gng) 南麓(l) 夯(hng)筑 居庸(yng)关B 亭隧( su)驿( y)站青冢(zhng)款塞(si )入朝C 单( chn)于峪(y)口狭(xi)长迥(jing)乎不同苑(yun)囿依赖(li) 城障(zhng) 崎岖(qq)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怪诞 依赖 层峦叠障 磨胸舁石 莫衷一是 安然无恙B、 树阴 国粹 兀立如柱 迥乎不同 一泻千里 影影绰绰C、 南麓 遗止 跃武扬威 意兴盎然

2、 芊芊莽莽 循序渐进D、 享殿 高阙 憋进卧室 礼尚往来 勃然大怒 古弄玄虚3、下列成语或四字熟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都有错误的一项 ( )A 民不聊(姑且) 生 货(购买) 屋授课B 长歌当 (当作,作为) 怅(迷茫地)望低徊C 已见端倪(细微的毛病) 繁芜(比喻杂乱)D 砥砺(勉励) 品格 引吭(喉咙,嗓子)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为防范贩毒分子走私毒品,许多国家都在 增设了边卡。(2)民主和集中这两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 开。(3)在一些没有护堤常识的人看来,那细小的裂缝也许是 的。A 边境 分割 微不足道 B 边境 分隔 微乎其微C 边界 分隔 微乎其微 D

3、 边界 分割 微不足道5、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听到某些贪官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他不由得气冲斗牛 .B 学贯中西的大师钱钟书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事.C 参加这次野营活动,小张是自愿前往的,他的家人对此却视而不见,硬要把出事的责任全都推到组织者身上,这是有失公正的. D 听到钱钟书先生去世的消息,张先生如醍醐灌顶, 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祖国各地,有名的和无名的塔,真是数不胜数。B 参加校庆活动的有教师、学生和家长 500 余人。C 把画画好不容易,把字写好也不容易;我们的一些画家主要缺少的就是这个方面。D 在我们

4、学校里,大多数同学都吃食堂。7.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A反语反问 设问 对偶 B 反语 设问 设问 反复C. 拟人反问 反问 对偶 D. 拟人 设问 反问 反复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孔子晚年已经声誉很高,为天下所共尊。B如此明达,怎么会“怕”后生呢?C他是

5、勉励“后生”们抓紧青壮年时期干出点明堂,超过老师D另有一种“后生” ,却是叫人畏而不服的!9.下列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 20 篇.B.孟子 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 7 篇.C.庄子 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33 篇.D.战国策是一部文学著作,主要记载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辞说。10、为下列句子排序: a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衬托

6、。b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c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d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e春开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从门里出去。f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二 填空(每题 2 分,共 10 分)11、袅袅兮秋风, 。12、盖均无贫, ,安无倾, 。13、 ,申之以孝悌之义。14、捐躯赴国难,_。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是谁之过与?”三、语段阅读:(30 分)(一)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 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7、,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就是说,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可能有 纯粹的东 西。一方面有善 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 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 说对 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 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 创作的 水浒传。据 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 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研媸毕露“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

8、的人物描写大大推 进一步。从 水 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6第 1 段横线处应选填的正确语句是(2 分) ( )A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她而要晓得它有长处。B.爱它才知道它也有缺点,恨它才明白了它也有长处。C不论是爱还是憎,都要了解它的丑与善。 D爱憎要分明,丑恶要分清。7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 。 (4 分)8 “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答:9第 2 段末尾处“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是针对什么说的?(2 分)答: 。(二)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

9、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 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是秦时设置的。似乎可以 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 期,第一个穿 过三峡的人自然 还要早些。那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记得我年轻的时 候, 见过南宋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 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 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欹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多年的周秦时代,那

10、 时的船自然要简 陋许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毫不含糊地这 么做了。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者 说:“ 我试过了,是通不 过的。 ”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 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20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候?(2 分)2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用的

11、是什么交通工具?“简直难以想像”其含义是什么?(4 分)2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有哪些精神负担?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点明什么?(4 分)(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 为鹏,背后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曰:“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

12、上,不 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辨也 。23、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 分) ( )A、 小年(寿命)不及大年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特别)闻C、有冥(通“冥” )海者,天池也 D、抟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4、解释加点的词(4 分) ( )(1)奚以知其然也_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_(2)穷发之北_ (4)未有知其修者_5、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知 奚以知其然也 小知不及大知 B、数 不过数仞而下 其广数千里C、负 负青天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且适南冥也6、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之 此亦飞之至也 翼若垂天之云 B、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奚以知其然也 C、而 不过数仞而下 我腾跃而上 D、也 彼且奚适也 奚以知其然也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1 分) ( )A、 “扶摇” “羊角”都是旋风。 B、选段选自庄子逍遥游 。C、选段阐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的观点D、选段可分两层: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四、作文:(30 分)自选或自拟一个合适的词语(如校园、家庭)填到作文题中的横线上,然后作文。 (30 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 3 分)题目:趣事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