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151913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0.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放电理论与紫外检测技术应用(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体放电理论及紫外检测技术应用,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气体放电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紫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紫外6D二号机位-干燥加压试验-002_2015_05_22_04_31_53.avi,第一部分 气体放电理论基础知识 1.1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1.2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 1.3 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1.4 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1.5 气隙的击穿特性 1.6 固体介质的沿面放电 1.7 固体介质的局部放电 1.8 液体介质的放电,1.1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一、 气体绝缘特征 纯净气体不导电, 带电质点导电。 二、气体带电质点来源 1)光游离:紫外线、X射线等短

2、波射线的光子能量很大,射到中性原子或分子产生光游离。光游离产生的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带电质点复合放出光子。,1. 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2)撞击游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电子)被加速,具有一定的能量,与原子或分子碰撞时产生撞击游离。 3)热游离:气体温度升高时,产生光游离或产生撞击游离。 4)表面游离:气体中的电子也可能来源于金属电极的表面游离。,1.1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带电质点流入电极; 带电质点的扩散; 带电质点的复合。 异号质点的浓度愈大,复合就愈强烈。强烈的游离区通常也总是强烈的复合区,这个区的光亮度也就较高。,1.2 气体放电过程

3、的一般描述,1.2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外界游离因素消失,电子崩随之消失,这种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 当场强达到Ecr值时,电子崩仅由电场的作用自行维持和发展,这种性质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由非自持放电转入自持放电的场强称为临界场强Ecr。 在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电压实际上就等于形成自持放电的临界电压。,1.2 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在很不均匀电场中,如尖端电极,在电压较低时,尖端处的场强已可能超过临界值,出现自持电晕放电。离尖端稍远处,场强大为减小。 当电压再提高时,如电极间距不大,则可能从电晕放电直接转变成整个间隙的火花击穿。 如电极间距离大时,则从电晕转到刷形放电阶段。 当电压再增

4、高时,刷形放电增长到达对面的电极,就转变为火花击穿。 当电源功率足够大时,火花击穿迅速即转变成电弧。,大小,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一、电场 均匀电场与非均匀电场。,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1.3 均匀电场的气隙击穿,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二、汤森德机理 在均匀电场中,当S0.26cm时,气隙的击穿电压大体上是S 的函数,即击穿电压: Ub=f(S)。,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关于最小值的解释: S不变,增大,电子自由行程缩短,电子积聚动能减小,Ub增大。反之,过小时,气体很稀薄,电子与气体分子相撞的几率减小,Ub也增大。 不变,S值增大,E=U/S,电压必须增大。S过小时,场强虽大

5、增,电子的撞击次数减小,Ub也增大。,三、流注机理 当S 0.26cm,空间电荷量达到很大,使电场强烈畸变,形成局部强场。 大量空间电荷的复合,产生光子,造成空间光游离,在局部强场中,发展成为衍生电子崩。 衍生电子崩与主电子崩汇合发展,形成流注。,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1)主电子崩阶段:电子迁移速度快,集中在崩头,正离子随后至崩尾,形成锥形电子崩。,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1.崩头电荷密度大,电离强烈,强场畸变引起大量光子发射。 2.崩头前后,强场效应引发分子和离子激励现象(高能至常态),发射光子。 3.正负电荷区域间的弱电场区,有助于发生复合现象,也引发光子放射。,1.3均匀电场气隙的

6、击穿,2)二次电子崩阶段: 当电子崩走完整个间隙后,大密度的头部空间电荷大大加强了后部的电场,引发大量光子,光子引起光电离,形成二次电子崩。,1主电子崩 2二次电子崩 3流注,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3)流注阶段: 二次电子崩中的电子进入主电子崩头部空间,大多形成负离子。大量的正、负带电质点构成了等离子体,这就是正流注。 流注通道导电性良好,其头部又是二次电子崩形成的正电荷,因此流注头部前方出现了很强的电场。,1主电子崩 2二次电子崩 3流注,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流注前方出现新的二次电子崩,它们被吸引向流注头部,延长了流注通道。 流注发展到阴极,间隙被导电良好的等离子通道所贯通,间隙的

7、击穿完成。,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负流注的形成:当外施电压高于击穿电压时,则电子崩发展无需到达阴极,其头部电离(引发二次电子崩)就可直接形成流注。,1.3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1 击穿电压 2 电晕起始电压 3 刷状放电电压 4 过渡区域 d0 2D;d0 4D,一、电晕放电 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电极曲率半径较小处附近空间的局部场强已很大,并产生强烈的游离,但由于离电极稍远处场强已大为减小,此游离区只能局限在此电极附近的强场范围内。 伴随着游离而存在的复合和反激励,发出大量的光辐射,使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该电极附近空间发出蓝色的晕光,这就是电晕。,1.4不均匀电场的

8、气体击穿,负尖正板 低压时,电流极小,波形不规则。 电压升高,出现规律的重复脉冲放电电流(b)。 电压再高,电流脉冲幅值不变,频率增大(c)。 电压再高,高频脉冲消失,转持续电晕,电流增大。 电压再高,出现刷状放电,不规则的强脉冲电流,直至击穿。 正尖负板 重复放电脉冲,但不整齐。 电压升高,电流增加,脉冲特性不明显,转持续电流。 电压再高,出现幅值极大的不规则的刷状放电电流脉冲现象。,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影响电晕的因素及电晕的危害:电晕损耗、噪声污染。 防止和减轻电晕的方法:降低导线的表面电场强度。空心导线、分裂导线。 电晕的积极意义:抑制雷电、操作过电压的幅值。,1.4不均匀电场的

9、气体击穿,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短间隙) 1)非自持放电阶段: (正棒负板) 电子向正棒极运动,电离开始。电子崩到达棒极,电子进入棒极,正离子在棒极附近积累,减弱了棒极附近的电场,而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Eex外电场 Esp空间电荷的电场,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负棒正板 阴极电子进入强场区,形成电子崩,部分消失于阳极,部分形成负离子。 正离子向负棒极缓慢运动,棒极附近积累正空间电荷,使棒极附近的电场加强,容易满足自持放电条件,转入流注与电晕。,Eex外电场 Esp空间电荷的电场,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2)流注发展阶段: ( 正棒负板) 空间正离子的分布,减弱了后方等离子体中

10、电场,而加强了其头部电场,产生新电子崩,其电子吸引入流注头部正电荷区内,头部的正电荷使强电场区更向前移(曲线3),促进流注通道进一步向阴极扩展。,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负棒正板 多次电子崩产生的电子汇入正电荷区,使前方电场削弱,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放电发展。 外电压较低时,流注通道深入间隙一段距离后,就停止不前了,形成电晕放电或刷状放电。 外电压足够高时,流注通道将一直达到另一电极,从而导致间隙完全击穿。,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三、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长间隙) 较长间隙放电过程:电晕放电、先导放电、主放电。,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a) 先导和其头部的流注km;(b) 流注

11、头部电子崩的形成;(c) km由流注转变为先导和形成流注mn;(d) 流注头部电子崩的形成;(e) 沿着先导和空气间隙电场强度的分布 。,1主放电通道; 2主放电和先导通道的交界区; 3先导通道,主放电发展和通道中轴向电场强度分布图,1.4不均匀电场的气体击穿,一、气隙的击穿时间 气隙的最低静态击穿电压:长时间作用在间隙上能使间隙击穿的最低(U0)。 欲使间隙击穿,外加电压必须不小于这静态击穿电压。,1.5 气隙分击穿特性,二、气隙的伏秒特性 不论是在直流电压、交流电压、雷电冲击或操作冲击电压的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电压都有一定的分散性。 气隙击穿的几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例如=0.7的曲线表示有7

12、0的击穿次数。,1.5 气隙分击穿特性,三、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 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 覆盖固体绝缘层; 利用空间电荷以改善电场分布; 增高气压; 高真空的采用; 高电强度气体的采用。,1.5 气隙分击穿特性,1.6 固体介质沿面放电,均匀电场中,固体介质的引入并不影响电极间的电场分布,但放电总是发生在界面,且闪络电压比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要低得多。 闪络电压低于纯气隙击穿电压的原因: 固体介质表面不光滑,导致介质场强不均匀,其中凸起处场强高,易发生放电。 介质吸收水分形成水膜,导致沿面电压不均匀,因而使闪络电压低于纯气隙击穿电压。 介质与介质间易有小气隙,气隙中的场强高,气隙放电致界

13、面电场畸变。,1.6 固体介质沿面放电,1.6 固体介质沿面放电,1.6 固体介质沿面放电,1.6 固体介质沿面放电,污闪的发展过程:(1)污层刚受潮时,介质表面有明显的泄漏电流流过,电压分布是较均匀;(2)污层不均,电阻不均,高电阻的发热多,形成的“干燥带” ,使泄漏电流减小,并在干燥带形成很大的电压降; (3)当干燥带的电位梯度超过沿面闪络场强时,干燥带发生放电,出现局部电弧的阶段。,3紫外6D二号机位-.污秽加压试验002_2015_05_22_05_15_02.avi,1.7 固体介质局部放电,以三个电容来表征介质内部存在缺陷时的局部放电的机理 Cg:气泡的电容; Cb:和Cg相串联部

14、分的介质电容; Cm:其余大部分绝缘的电容,介质内部气隙放电的三电容模型 (a)具有气泡的介质剖面 (b)等值电路,气泡,介质,当u上升到Us瞬时值时,ug到达Cg的放电电压Ub,Cg气隙放电。于是Cg上的电压一下子从Ub下降到Ur(残余电压)。 放电后,气泡中的电荷重新分布,产生反向电场,使得气泡中总的电场强度小于原先的电场强度,放电停止。,1.7 固体介质局部放电,:气泡总电场,:外加电场,:气泡击穿电场,1.7 固体介质局部放电,1.7 固体介质局部放电,液体中的杂质和水分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电场方向排列成“小桥”,水分及纤维杂质的电导大,泄漏电流增大、发热增多,促使水分汽化,形成气泡。

15、 串联介质中,场强的分布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反比,气泡承担比液体更高的场强(气泡r=1,液体r 1),且气体耐电强度低,气泡先行电离。当电离的气泡在电场中堆积成气体通道,击穿在此通道内发生。,1.8 液体介质击穿放电,变压器油的工频击穿电压和含水量的关系,1.8 液体介质击穿放电,第二部分 紫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2.1 紫外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2.2 电气设备紫外检测对象及周期 2.3电气设备紫外检测内容及方法 2.4电气设备紫外检测诊断方法 2.5紫外检测典型案例分析 2.6紫外成像仪的操作培训 2.7紫外检测报告的制作,2.1 紫外线基础知识,一、紫外线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

16、0nm辐射的总称,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日常生活中可发出紫外线的物体或现象:太阳、火焰、电焊、闪电、放电。 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其他能量激烈地转换成光能的过程。,2.1 紫外线基础知识,二、局部放电及紫外检测机理 在导体曲率半径小的地方,特别是尖端,其电荷密度大,电场强度也大,形成电晕放电。 当绝缘体表面污秽或内部存在洞隙、裂痕缺陷时,受导致局部场强的改变,形成局部放电。,2.1 紫外线基础知识,在发生电晕或局部放电的过程中,气体被击穿而电离,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N2),电离的氮原子在复合时发射的光谱(波长=280400nm),主要落在紫外光波段。 气体放射光波的频率与气体的种类有关。,2.1 紫外线基础知识,三、 紫外成像仪的基本原理,2.1 紫外线基础知识,日冕和太阳的能量的光谱辐射,太阳发出各种波长的紫外线,臭氧层,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 290nm 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24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