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513466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从字顺主备人备课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时间课型 新授课上课时间课题文从字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手段教案 教材 多媒体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修改意见1、 导入学习。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

2、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二、推进新课(1) 、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要想做到文从字顺

3、,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训练: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此句有无毛病?简朴不等于俭朴。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同时也有韵律。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1)、 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

4、表现。(4)、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师小结:我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某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文从字顺,必须做到: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三)、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2.要注意

5、语句间的连贯。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 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2)、立足点清楚。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分寸”主要体现在:

6、(1) 、褒贬恰当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该用“贬义词” 用了“褒义词”或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不仅表达不准确,闹出笑话,还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2) 、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某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四)、病句诊疗1.一位胖

7、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抢座2.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3.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母亲4.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展示。三、牛刀小试1、歧义 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小华和小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约他明

8、天到家里来写作业。2、连贯 在昏暗的傍晚,他独自一人在寂寥的林间散步,在雷雨交加时,我毫无畏惧,依然在林间欣赏那宁静的生活。 安静的夜里,月光在天上寂寥凡间的大地,毫无畏惧的月光与大地凝聚在一起。 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数生命在危险中,这时候,警察叔叔你却伟大着,毫无畏惧地伸出无私奉献的身躯,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个大地震中。小结:句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是相辅相成的,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集中的、相对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3、语感他的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

9、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六年的小学生活结束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能唤起我们心中许多美好的回忆,能启迪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尤其难忘的是,那些年长的老教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宽的峡谷。发出的声响如虎啸震川,浊流的奔涌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小结:文章写完后,同学们要通过小声地读来感受一下,看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不通顺。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

10、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动到若有所思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11、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的字,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这就叫文从字顺。小结提高教师赠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岛题诗后中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这些作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文章只有越改才会越好。希望同学们课后抱定的信念,把文章修改好。 第三课时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6和-6,2和-2,都是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6的相反数是-6,-2的相反数是22、随堂练习。3、小结。4、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文从字顺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3.要有分寸,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 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措施:作业布置选择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景物,写一篇作文。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