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语文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510569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语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学习难点】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预习提示】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学习过程】一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 (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2、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二 预习检测飞来山上千寻塔,_ 。_,自缘身在最高层。三 资料链接背景介绍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四 课堂探究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五 当堂检测1 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2 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3 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

3、法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是:,。4 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的诗句是:,。5 王之涣登黄鹤楼一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飞来峰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是:,。6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7 诗人借景抒情,发议论,阐述了登山的体会,同时融情于景,情中寓理,表达了“站得高,看得远”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8 人们经自己的努力,具有高瞻远瞩的思想、眼光和胸襟,在观察社会、处理工作矛盾时,就能游刃有余地排除阻力,克服困难,信心百倍地把事业推向前进。与上述观点相符的诗句是:,。9 “遮云蔽日”历来是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谗害贤臣,作者借用这个典

4、故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的句子:,。10 借民间传说来烘托飞来山上塔的雄伟、高俊,为下面的抒情作很好铺垫的句子是:,。 六 拓展延伸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相同之处:1.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2.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3.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4.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5.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七 总结反思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