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50033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语文 编写:于淑芳 审稿:赵德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属于苏教版必修二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重点是鉴赏分析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 这篇散文 的写作背景。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背诵精彩语段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四、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用他的妙笔创造

2、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有一定的写景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味能力 来源:学+ 科+ 网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准备资料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学过程、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导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出了荷花艳丽的色彩。杨万里小池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

3、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问题设置1、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第自然段):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媒体显示)2、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

4、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拓展 多媒体出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我的体力也大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摘自 哪里走) 来源:学#科# 网 Z#X#X#K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我 )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朱自清 )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

5、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杨振声)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大师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吴组缃 )明确:A 因时局动荡,导致内心产生波澜;B 对个人事业前途渺茫的忧虑;C 个人性格特征;D 生活穷困;E 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明确变化的缘由:多媒体投影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 1927 年 7 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 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

6、“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点拨: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听录音,学生欣赏3、朗读第 4 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文章是怎样

7、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归纳:按照作者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描写荷塘的景色。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最后写送来的缕缕的荷香。作者先展示三者的静态,用 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 , “碧天里的星星” ,把缕缕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教师归纳:文中运用“颤动” 、 “传过” 、 “闪电” 、 “霎时”等词,把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 态,恰当

8、地表现出来,把只能意会的细微之处,确切地言传出来,可见作者用词之精妙。本自然段中多用比喻,是一个特点,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有时用一个,有时用两个。凡是连用两个以上比喻的,称为“博喻” 。如本自然段中用“明珠” 、 “星星”比喻荷花就是。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明,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语)。表达效果:清香 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

9、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 ,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其次深处此境,提到梵婀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 。也是意象的叠加,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4、读第 5 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10、?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 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 、 “浮” 、 “洗” 、 “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月光 (自上而下) (密集)青雾 (自下而上) (泛开)叶和花 (在瞬间视觉中改变了自然色,泛乳白色)(媒体显示)5、自读第 6 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进一步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作业九、

11、板书设计明线:月夜出门荷塘月色观后联想暗线: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 一、月夜出门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 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轮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觉 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象闪电、霎时、凝碧 三、

12、细写 荷水: 脉脉 荷塘月色 (叶子:更见风致) 从月色的角度,正面写:如流水、泻 青雾:薄薄,似牛乳 似轻纱来源:学|科| 网 从景物的角度,反衬: 叶子与花:似梦 树影:黑影、倩影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 如名曲写月光下 近景 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的荷塘四周 似烟雾 静态 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远景:隐隐约约的远山 (仰视) 平视:路灯:无精打采 动态:蝉鸣、蛙叫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十、课后反思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

13、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 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 , (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 ,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 ,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