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1493876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试卷 Q2017.121. 本试卷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 卷上一律不得分。2. 答题纸与试卷在考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3.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1.按要求填空。(5 分)一、积累与运用(1-5 题)(10 分)(1)_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分)(2)今夜鄜州夜,_ 。(_ 填作者名 月夜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实写的句子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虚写的句子是“_ ,_。 ”2.按要求选

2、择。(5 分)(1)下列句子中最不适合布置在高中教室的一句是( )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填入下面语段空格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有时是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喘息,更多时候则是这样的自我诘问: “天天这么忙碌是为什么呢?”A.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或许是“心累” B.许多当今人的集体感受或许是“心累” C.“心累”或许是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 D.或许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是“心累”二、阅 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消费=享受? 周国平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

3、,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 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 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 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 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 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4、,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 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 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 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 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 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

5、,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 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 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 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 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

6、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 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 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 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 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 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 痛快。凡此种种,都已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

7、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 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 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 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 是他的灵魂的叹息。3.第段画线词语“天经地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 。(2 分)4.第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作者说“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

8、会心一笑”,请说出“会 心”在何处?并说说这一故事在文中的作用。(4 分)“会心”在: 作用:5.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第段间接引用蒙田的观点及他转述恺撒和亚历山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第段列举旅游消费的例子证明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排斥,有时会发生重合。 C.第段用三个事例证明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获得的快感是基本相似的。 D.第段作者认为“幸福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会带来快感。6.以下关于“享受”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 分) A.蒙田认为享受是人生至高至圣的美德。 B.享受如同创造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C.文化消费、艺术欣赏等是真正的

9、享受 D.享受是心灵参与且与灵魂有关的行为。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 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6 分)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1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一个大 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2 一见面,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3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4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直径比网球略大,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 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5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

10、在车顶上装货了。6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座椅旁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7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8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 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 来。9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知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 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10 世界上最

11、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11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 的东西。据他的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12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 根铁丝就能晾衣服。13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树干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 ,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14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 头带回来。”到那时,我才突然间感到愧疚。15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

12、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她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16 她次来阿勒泰顶多待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次她走后,家里好撤走了一支部队。17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苗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 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 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18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能证明她曾来过。19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积年累月,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20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

13、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21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那时,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 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涌上心头。22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知道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23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感到微微尴尬。24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25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 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26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27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

14、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好恨它的平凡。28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 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但我终究没有。8.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有:_ (4 分)9.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_ (4 分)10.从一个角度简析第段的表现形式及效果。(4 分)_1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梳理“我”对母亲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 分)_(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2-14 题。(8 分)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楚色穷千里 ,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 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 ,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 ,新岁独思家。【注释】离开洛阳去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