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1484785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学与农民_李新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论坛 农村经济 1999 年第 8 期 农村社会学与农民 李新然 王全春 一、 经验与教训 回顾历史, 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尤其是“ 左” 的 思想的严重影响, 我国社会学(包括农村社会学) 的教学与研究被迫中断了近 30年。 在这期间, 我 们的国家走过了巨大的弯路,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 倒退。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的 产生和存在, 与我们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农村社会 学的教学、 研究和应用是有较大关系的, 对此我 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代社会学研究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 人是 社会 主体。 农村社会的主体就是农民, 因而农村 社会学研究也应当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农业问 题和农村问题,

2、 集中地表现为农民问题。农民问 题的妥善解决与否, 关系着农业、 农村乃至整个 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 在相当长时期内, 我们对 农民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薄弱的, 在如何对 待农民和如何做好农民的工作方面依然存在着 不少的问题。 建国四十多年来, 我们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走了许多弯路, 留下了许多教训, 归纳起来, 最核 心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农民。多年来, 由于封建思 想的长期影响, “ 农民的一切悉呼天命, 任其自生 自灭。 ” 农业生产力的解放首先是作为生产力中最 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人的解放, 这靠什么 呢? 这就要靠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经营积极性 和创造性。而农民劳动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3、发挥必须建立在他们相应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 益的基础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力地证明, 什么时候注意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 调动农民 的积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发展; 什么时候农 民的权益受到忽视和损害, 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 伤, 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在社会学看来, 农民的权益不是孤立的, 农 民的追求也是多方面且经常变动的, 农村社会学 要深入研究农民的生存条件与环境, 研究农民的 身份、 地位和角色, 研究农民所依托的群体、 组 织、 阶层和社区, 研究农民的分化、 分层和流动, 研究农民的生产、 生活和生育, 研究农民的教育 发展和保障, 研究农民的历史、 文化和心理

4、, 研究 农民间的关系以及与市民的关系, 等等。只有在 此基础上, 我们才谈得上真正把握农民的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二、 问题的实质 “ 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业是农民 的活动, 农村是农民的社会,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 的主体。农民的状况如何, 直接决定了农业和农 村的状况如何。或者更准确地应该说, 农民的地 位如何, 直接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如 何。 所谓地位, 是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 从 理论上讲,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地位没有高 低之分,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社会还存在着很大 的纵向分化与分层, 人的社会地位, 随时与他在 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权

5、益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通过这些权益反映出来。我们对农业、 农村的 态度和政策, 说穿了, 首先是对农民的态度、 是对 农民的政策。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尤其是本世纪的中国革 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雄辩地证明: 谁争取 了农民, 谁就取得了政权; 谁真正赢得了农民, 谁 就能有效地巩固政权。农民在中国社会扎根太 深太广, 什么问题都要刨根问底, 问中国的农村, 问中国的农民。谁搭准了农民的脉搏, 正确处理 了农民问题, 谁就执了中国社会的牛耳, 就真正 把握了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原因非常简 1 单: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更大多数的人是农民。 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一再告诫我

6、 们: “ 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 他们自己虽然是一 个最有觉悟的最有组织性的阶级, 但是如果单凭 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 是不能胜利的。 而要胜利, 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 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 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 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决的 同盟军” 。 革命是这样, 建设也是这样, 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我们必须随时提醒广大 干部和工人, 关心农民, 认识农民, 尊重农民, 帮 助农民, 依靠农民, 与广大农民一道去不遗余力 地建设和巩固我们的政权基础工农联盟。 真正的发展, 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一般看 来, 农民的发展可以推动农业、 农村的发

7、展, 是农 业、 农村发展的工具或手段。 其实, 从长远和终极 来看, 农民的发展才是目的, 是根本的和最终的 目的。过去我们单方面地强调生产的发展, 有意 无意地回避对人的发展的起码的尊重, 说穿了是 物对人的异化, 是手段对目标的异化。 诚然, 社会 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进步, 要转变人的观念, 要 提高人的素质, 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 要极 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 社会发展的目 的呢?社会学认为, 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切的发展 首先是人的发展。一切的发展最终也是人的发 展。 马克思、 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早已指出: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 会的, 将是

8、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在“ 三农” 工作中, 务必确立这样的一种观念 把农民的发展作为农业、 农村发展的优先目 标。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 农村人口占我国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 就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 脱贫困” 。 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都必须依靠 农民, 必须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问题, 这是一个 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 农民问题, 始终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三、 研究的起点 从学科建设来看, 过去我们很少把农民问题 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加以认真、 系

9、统的研究。关 心农村社会学的人们都会记得, 在改革开放第十 个年头的 1988 年, 社会 杂志率先发表了署名 舟莲村的“ 谈农民的不平等地位” 的文章, 从此掀 起了对“ 农民地位” 和“ 中国二元社会结构” 的讨 论热潮。农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 文化问题、 政治问题。关心农民问题, 研究农民问题, 认真为农民利益说话, 不仅要依 靠较深的学术造诣, 而且还得依靠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和政治敏锐感。 墨西哥人类学家阿图罗沃曼指出: “ 农民 王国之大, 与把它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所付出的微 弱努力相比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事实上, 仅 本世纪的近些年中, 农民问题的研究才获

10、得了合 法的地位。早先偶尔涉及过有关的论题, 但却是 作为其他主要论题的从属关系 例如作为存 在于文明社会内部的文盲文化而进行民俗学研 究来对待的。文化考古学方法也用来研究 “ 民间” 文化和社会。农业经济学则贬低农民, 认 为当代这个世界充满科学知识, 一片光明, 他们 却是黑暗的过去遗留下来的顽固幸存者。政治 学把他们视为无知的、 盲从的群众, 劣等社会成 员。学科分类导致了对农民的了解支离破碎, 对 农民社会进行研究的这种方式似乎象学科间的 分类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而且分得清 清楚楚” 。 中国的情况也近乎如此, 尤其在改革 之前, 我们很难发现哪门学科在重点研究农民, 更难发

11、现哪门学科在专门研究农民, 许多有识之 士感叹道: 农村最主要, 却最不受人重视; 农民人 数最多, 研究农村的人却最少; 农村问题牵扯面 最广、 最复杂, 对它的研究却最狭隘、 最贫乏。由 于一种超阶级的战略思想的影响, 农民问题一直 缺乏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 造成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农村政策上的失误和不 可避免的紊乱。 以农村整体为对象的农村社会 学, 如果不把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作为 自己研究的中心, 不去认真、 系统地研究农民问 题, 这一学科的存在还有多大意义呢? “ 三农” 问题, 无疑应该作为农村社会学研究 的起点和研究的主体。在这个体系中, 基础是农 业, 范围是农村

12、, 核心是农民。也就是说, 首先, 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农业, 这是认识和理解农 2 四川 50 年 农村经济 1999 年第 8 期 村、 农民的前提。 农村的“ 农” , 农民的“ 农” , 皆源 于农业的“ 农” 。离开了对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 状况的把握, 是无法说清农村和农民问题的。 其 次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应该是整个农村 社会, 它涉及到农村的经济、 文化、 政治、 历史、 资源、 环境、 人口、 心理、 生活等各个领域, 必须 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整个农村社会, 切忌孤立 地、 单方面地停留在对某个局部现象和局部问 题的研究上; 同时也要力克另外一种倾向, 即简 单地、 一般地停

13、留在抽象的“ 整体” 上, 而不去深 入地、 实证地研究各种社会要素, 不去研究各要 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去研究各要素与农村社 会整体的相互关系, 这无疑同样是有害的。最 后, 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 “ 三农” 问题的核 心是农民问题, 农村社会学研究必须以农民为 中心。 无论是农村工作者还是农村社会学者, 都 必须随时提醒自己: 农民是农业、 农村的主体, 农业、 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不得不 首先依靠农民的发展。 千万不能总是以领导者、 指挥者的角色自居, 而必须更多地向指导者尤 其是服务者的角色转移。 真正靠近农民, 认真研 究农民, 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民。 舟莲村 谈农民的不

14、平等地位 社会 1988 年第 9 期 刘修明 农民问题东方社会发展的 关键 求是 1996 年第 7 期 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 第 60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第 237 页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第 237 页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第七卷 第一期 周汝昌 农村发展社会学 蓝天出版社 1989 年 (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何 江 林 新 都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回 顾 和 展 望 纵 比 树 信 心 横 比 挖 潜 力 ( 一) 建国 50 周 年来, 新都县按 照四川省委、 省 府和成都市委、 市府的部署, 不 断探索县域经 济发展道路, 以 推进

15、农业高效 化、农 村 工 业 化、 城镇现代化 为重点, 深化改 革, 扩大开放, 实现了富民强 县的目标。 1998 年, 全县国内生 产总值达 47. 51 亿元, 比 1949 年增长 74 倍; 财政收入达 2. 94 亿元, 增长 50. 3 倍; 工业总产值达 69. 81 亿元, 增长 584 倍; 农业总产值达 6. 2 亿元, 增长 8 倍;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 17. 89 亿元, 增长 216 倍。经济的 发展, 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8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 2623 元, 增长 108. 29 倍; 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6988 元; 全县

16、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 26. 44 亿元, 增长 5873 倍。 回顾我县 50 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概括为“ 三 化” 。 一、 农业高效化 改革开放以来, 新都县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 展。 首先, 县委 1978 年 10 月, 率先在马家公社和 各公社的部分村试点农业大包干和承包责任制, 实施“ 劳力分组, 相对稳定, 分段包干, 按质评分, 以产定工, 超产分成, 三包一奖” , 到 1981 年 5 月 以“ 四专一包” ( 专业队、 专业组、 专业户、 专业工、 包产)、 “ 三位一体责任制” ( 经济承包责任制、 岗 位责任制、 专业承包责任制、 “ 三化服务体系” ( 人 员分工专业化、 管理企业化、 服务社会化) 为代表 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其次, 及时实施“ 五 转” 。 即劳力转移、 土地转营、 农产品转化、 农民转 城、 经济转型, 为农业高效化指明了方向。再次, 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建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