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455540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二 小说阅读 题点对点练4 理清线索,明确作用(含2018高考真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对点练4理清线索,明确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善心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它们的关系有点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

2、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猫们进进出出。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

3、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两只半大猫。看起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功夫。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做

4、法,在窗台上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福利中心的地方看望涛子。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乐都是火药味道的。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

5、的一项是()A.涛子家人搬走后,邻居们对待流浪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才开始关注流浪猫的数量问题,并主动承担起照顾流浪猫的责任。B.“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C.涛子一家为何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完全没有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D.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是能体现出来的。2.小说第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6、成46题。为良心标价刘开学吴书田和吴书耕是一母双胞胎的弟兄俩。20世纪20年代末弟兄俩同受业于一个私塾先生。那先生四书五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却写得一笔好字。字是人的脸面儿。字是人的招牌。字写端庄了,写字的人才周武郑王。这些话常挂在先生的嘴边。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也难怪,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还是有人说,上学不就是念念书、识识字吗?在先生的教诲下,书田、书耕也写得一笔好字。弟兄俩俨然成了小城的书法家。日本人打进小城的时候,书田、书耕已经成人。哥哥谋了份日本人的差事。弟弟不甘当亡国奴,远走了他乡。有人说书耕当了八路,有人说书耕落草为寇。没有弟弟字的参照,哥哥的字似乎更出类拔

7、萃了。那些年,小城的门脸字号、茶楼酒肆到处是他的墨迹。六十年过去了。哥俩都早已作古,就是他们的名字也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小城却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也都盖上商品印鉴,打上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日,文化市场又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卖物是吴书田、吴书耕的字。尽管吴书田的字很好,也曾风靡一时,但他毕竟当过汉奸,大节有亏。他的一幅字喊到两万的时候,竞拍者的喉咙有如断了电的喇叭,再也不发声了。吴书耕的字拿出来时境况比吴书田的还惨,喊到五千的时候再也没人理会。这时,有一老人举起了左手:“我喊一万!”拍卖师落下了锤子:一万了,一万呀!会场人们开始骚动,但是没有人接茬。人们把老人看成了半路

8、杀出的程咬金。不知道他凭什么出这个价。“一万五!”老人又喊,并举起了右手,为一万五造势。其实,这时说喊已不准确,老人是在吼。可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激不起人们竞拍的热情。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了: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病?也难怪,拍卖场上竞拍的主儿哪个不是神秘兮兮的,谁知这老头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说,他左手一个价,右手又一个价,自己跟自己叫板,不是有病是什么?“没人接着喊是不?我喊两万了!”老者郑重地举起了左手。“噢”拍卖场炸开了锅,同时也把一个五十岁左右模样的人喊了起来。“老伯,你不能这样喊!”那人说。“我喊我的,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儿?”老者说。“我可是主家。我可不想让您老用这种形式救济我!再说,我囊

9、中并不羞涩。”那人解释。“你是?”老年人问。“我是吴书田的儿子。吴书耕是我叔。其实,我倒希望价高,不管哪幅,喊上去得利的都是我。”老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没人喊是不,那我喊两万八!”老人高高地举起了右手,像是宣誓:“你们知道不,吴书耕是我的战友。他是八路军战士,他那握过笔的手举着大刀砍掉过七八个鬼子的头!”他顿了顿说,“不把他的字喊上去,我对不住良心!”全场都在静静地看老人。“人,不能只讲钱。可是,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会场的空气凝固了,人们已经不在呼吸;会场的声音冻结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拍卖师高高地举起了拍卖锤,却又忘记了往下敲。大家都张着嘴。张着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长久地沉默之

10、后,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一贯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字迹的美丑与人品的高下有联系,所以从古代直到民国年间,国人的基础教育不设置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B.日本鬼子占领小城后,吴书耕不愿当亡国奴,逃离了家乡,但他的去向和以后从事的活动一直不为家乡人所知。这一情节为后文自然地埋下了伏笔。C.书法作品的主家表现得自大自负,他突然站起来阻止老人,恐怕还有这样一种担心:老人的举动有可能导致这场拍卖会无法继续进行下去。D.钱不是万能的,良心也无法标价,但在拍卖会这个特定场合里,竞拍价的高低却直接反映着拍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老人说

11、“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5.在拍卖会上,吴书耕的字并不比吴书田的字差,可是,他的字竟然拍不过汉奸的字。这一情节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本篇的结尾,拍卖师出于职业习惯举起了拍卖锤,却忘了往下敲。小说在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预示了某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那么最终,这个拍卖锤是敲下去了还是没敲下去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题点对点练4理清线索,明确作用一、1.C解析 C项,“完全没有交代”错,最后一段有暗示。2.参考答案 内容上:写出了流浪猫获得“家”的惬意和自在的神态,侧面表现了涛子一家人的善心;增添了小说的趣味,使小说更有可读性。结构上:在故

12、事情节上照应上文,突出邻居对流浪猫的好奇和关注,为下文弄清楚猫的确切数量和献爱心照顾猫做铺垫。解析 小说的第段在全文属于中间段,对中间段的作用分析,要考虑到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3.参考答案 用反复、反语、反问的手法,写出了老邻居对众邻居“关心猫而不关心人”的行为的不满及无奈之情;照应标题,卒章显志,引起读者对真正的“善心”与“善行”的思考,升华了文章主旨。解析 此题考查结尾句(段)的手法与作用。从手法上看是反复、反语和反问,从结构上看,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引起人们对“善心”的思考。符合这个意思即可。二、4.A解析 A项,结论武断。原文中是“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带有调

13、侃之意,并非对民国教育做判断、下结论。5.参考答案 吴书田的字,艺术质量很高,但人品有缺,珍藏这种人的书法作品,好像不太合适,良心上也难以接受。吴书耕的字,艺术质量也很高,但人品怎样,更是无从得知,于是便无法决定是否继续往上叫价。作用: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为下文老人的愤然出手做铺垫。从关照主题上看,表现出人们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是有着发自良心的取舍的。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这一情节牵涉的两个人物以及与这一情节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作品的主题分析。6.答案示例 (1)我认为拍卖师没把小锤敲下去。情节设置上:虽然老人摆出了一副竞拍的架势,但自己跟自己竞价,明显不符合拍卖的规则。环境

14、氛围上:掌声表明大家已经一致公认了这幅字的价值,不需要拍卖师一锤定音了。主题呈现上:这锤不必落下,就已经敲在了人们心上,人们已经用自己的良心为这幅字标出了它应有的价值。人物心理上:拍卖师已经被老人的举动和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没必要非落锤成交,让老人出这笔钱。(2)我认为拍卖师把小锤敲下去了。人物身份上:落锤符合拍卖师的身份,是体现职业素养的行为。环境场合上:符合拍卖会场的规矩,作品价值的体现具有公信力。主题表现上:对得住英雄,对得住老人,对得住大家,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环境氛围上:掌声表明这幅字值那么高的价,也含有让拍卖师一锤定音之意。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情节的合理性。要注意从情节与情节、情节与人物、情节与环境、情节与主题、情节与读者多角度分析。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