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442648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44讲 克隆技术课时达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达标第44讲1为培育出含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科研人员提出以下两套培育方案。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甲方案中,胡萝卜素基因能在玉米和水稻体内出现相同表达结果的原因是_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密码子)_。若研究人员已知胡萝卜素基因序列,可采用_人工合成_的方法获得胡萝卜素基因。过程中可用_DNA分子杂交_技术检测水稻体细胞DNA上是否插入了胡萝卜素基因。(2)乙方案中,在体细胞杂交前需要用_纤维素酶和果胶酶_除去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诱导其融合的化学试剂常用_聚乙二醇_。通过获得“黄金大米”幼苗需要经过_脱分化和再分化_两个过程得到完整植株,依据的原理是_(植物)细胞的全能性_。在培养过

2、程中,除了在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外,还需要添加_植物激素(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_。(3)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甲、乙两套方案共同的优点是_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_。2如图是“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杂种植株培育过程,及杂种植株在密闭玻璃温室中一昼夜CO2浓度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过程常用的试剂是_PEG_,与其相比,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特有的方法是用_灭活的病毒_来处理。(2)同白菜和甘蓝的有性杂交后代相比,上述方法得到的新植株_是_(填“是”或“否”)可育,这是因为_杂种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能产生正常的配子_。(3)据曲线分析,该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时间在_b_(填字母),积累

3、有机物最多的时间在_c_(填字母),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的点是_b、c_,a点时植物细胞产生ATP的结构有_细胞质基质、线粒体_,用于_各种生命活动_。该植株经过一昼夜后,_不能_(填“能”或“不能”)积累有机物。3人工种子是人们模仿天然种子的结构制造出来的生命有机体,它能像天然种子一样萌发生长。人工种子的核心部分是胚状体,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制作人工种子依据的原理是_植物细胞的全能性_;制作过程的关键是确保无菌操作,其原因是_细菌等微生物代谢旺盛,在消耗营养物质的同时,产生大量有害产物,毒害组织细胞_。(2)表示_脱分化_的过程,表示再分化的过程,其实质是_基

4、因的选择性表达_。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_比例_、_使用顺序_影响过程的进行。(3)从保证人工种子正常的生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上来看,人造种皮应具有半透性(透水、透气性)和_易被微生物降解_的特点。(4)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DdTt,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可培育成“花粉胚”,也可制成人工种子,这种种子萌发形成的个体称为_单倍体_,从生殖方式看属于_有性_生殖。4珙桐(2n40)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为进一步保护珙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012年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小组来到贵州梵净山珙桐保护基地采集了珙桐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为对珙桐进行扩大化培养,可取珙

5、桐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原因是_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含有的毒素很少,甚至无毒(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_。(2)为研究染色体数目与珙桐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取珙桐幼苗的叶肉细胞,用_纤维素酶和果胶_酶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让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四倍体的融合细胞。融合细胞经过_脱分化_形成_愈伤组织_,再经过再分化获得四倍体的珙桐幼苗。将萌发的珙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即可得到四倍体的珙桐幼苗,其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_。(3)为增强珙桐抗虫特性,科学家需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导入珙桐中,使珙桐的抗虫

6、性增强。用_限制_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得目的基因。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农杆菌内的_Ti质粒上的TDNA_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珙桐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将受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虫幼苗,其原理是_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_。目的基因的检测有分子水平的检测和个体水平的检测,通常采用_DNA分子杂交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一般只导入受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植株看成杂合子(Aa)。研究发现,珙桐植株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会抑制抗虫基因A的表达,使得珙桐不具有抗虫性状。若用没有抗虫性状的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_不抗虫抗

7、虫133_。解析(1)为对珙桐进行扩大化培养,可取珙桐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原因是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含有的毒素很少,甚至无毒。(2)取珙桐幼苗的叶肉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融合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纽织,再经过再分化获得四倍体的珙桐幼苗。秋水仙素在诱导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3)用限制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取目的基因。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农杆菌内的Ti质粒上的TDNA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珙桐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将受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虫幼苗,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通常采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

8、入受体细胞。(4)据题意分析,AaBb基因型的植株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抗虫性状(3/16A_bb)不抗虫性状(1/16aabb、3/16aaB_、9/16A_B_)313。5下面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_Ab_1、Ab_2、Ab_3、Ab_4_(填写抗体的名称)的混合物,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不仅产量低,而且纯度低。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在于它的_特异性强、灵敏度高_,并能大量制备。(2)图中选用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_流动性_;如果仅

9、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_3_种类型。(3)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_杂交瘤细胞_,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_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_。筛选时所用的培养基是特定的_选择_培养基。(4)科学工作者正在研究的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是_在单克隆抗体上连接抗癌药物_。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的方法优于化疗的原因是_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少,毒副作用小_。(5)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的_动物细胞融合_和_动物细胞培养_两大技术。6自然界中有一种含有叶绿体的原生动物眼虫,这说明植物的细胞器同样可以在某些动物细胞中存活。某同学提出问题,“

10、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可以实现杂交吗?”他尝试设计出下列具体的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原理:根据眼虫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杂交的。实验步骤如下:(1)中选的植物材料细胞中,必须有的细胞器是_叶绿体_。(2)过程所用的酶是_纤维素酶和果胶酶_。(3)过程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用_灭活的病毒_、_聚乙二醇_等作为诱导因素。(4)过程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无菌、无毒的环境_、_合适的营养_、_适宜的温度、pH_、_气体环境_。(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所用器械的灭菌和无菌操作,原因是各种杂菌可以在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培养基一旦被污染,迅速生长的

11、各种杂菌不但会和_培养物_争夺营养,而且这些杂菌生长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_对培养物有害的物质_,导致培养物迅速死亡。(6)在过程中,通常要添加血清,原因是_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要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_。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所选植物材料中必须含有叶绿体。(2)图中是去除植物细胞细胞壁的过程,应选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3)诱导细胞融合的因素除了电激外,还有振动、离心、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4)图中是动物胚胎细胞培养,此过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以及气体环境。(5)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是严格无菌的,否则各种杂菌会在培养基中生长,与所培养的细胞争夺营养,同时杂菌代谢也可能会产生对培养物有毒的物质,导致培养物死亡。(6)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血清或血浆,因为动物细胞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未知成分的营养物质,而血清、血浆中含有。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科研方面尚嫌薄弱,全年未发表过一篇论文。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努力,要增强科研意识,多投注些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改变科研空白局面,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