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1430423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导语:通过这次培训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培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通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这一专题的学习我知道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观各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样?学生学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是与不是更重要的是好与不好同时

2、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多了而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就不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联系教材等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

3、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

4、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

5、;光是“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

6、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

7、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我认真接受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

9、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希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

10、地改进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接受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非常有意义“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等情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积极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可

11、以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进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短短的几个字却很精练的写出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

12、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ndFrag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