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梦大漠( 报 告 文 学 ) 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 国典型 苏和 吴海龙 刘宏章 贾怡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 引子 这是 中国最古老的三大沙漠之一巴 丹吉林沙漠腹地 黄沙漫漫 , 沙丘起伏 , 戈壁纵横 亿 万 年 堆 积 起 的 沙 海 像 一 册 厚 厚 的 书 每 一 页上都 留着我们华夏民族悠久 的足迹 和璀璨文明,每一寸沙粒都闪耀着厚重 历 史的 光辉 伟大的民族之母 、我国第二大 内陆 河——黑河 ,从青海省祁连雪山东麓融 化出股股甘甜的乳汁 .唱着欢快的牧歌 向北滚滚流经五百公里 ,在下游甘肃和 内蒙古 之 间拐 了几个 弯 ,滋养 出了一 个 著 名 的 三角绿 洲 居延 大 地 这 三 角绿 洲 就是额济纳地区 这是一块居延文化的起源地从西 汉至宋 、 元 , 历朝历代都在居延海地区设 郡 置 县 , 驻 兵 屯 田黑城 遗 址 举 世 闻名 , 曾是汉 、 唐 、 西夏 和元帝 国的军事 重镇 、 丝绸之路上繁荣的交通枢纽这里曾出 土汉简四万多枚 .被学术界视为二十世 纪 重大考 古 发现 之一 。
这是一块写满了 “ 英雄传奇”的圣 地 三百年前三点二万户近十七万土尔 扈特部众 , 从伏尔加河下游冲破沙俄 、 哈 萨克和吉尔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 ,经过 六个 月 的艰难 跋 涉 . 行 程万 里 . 书 写 了一 部游子回家的东归壮烈史诗 ;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 ,额济纳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和国防建设需 要让出最肥沃 的草场 . 三 度搬迁 圆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 梦 这里也是一块生态极度脆弱之地 “ 芨芨草绿入望迷 , 红柳胡杨阔天边 ” 历 史上的居延大地曾是水泽丰润之地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传统掠夺式畜 牧业生产 和自然干旱的原 因让额济纳面 l 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 大面积水土流失 , 成 了沙尘暴的发源地 生态恶化不仅给当 地人民的生存 、 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 也威 胁到了宁夏 、 河套产粮基地和河西走廊 、 垡 居 部 出任额济纳旗旗长 、 旗委书记期间 他带 领机关干部和牧民群众植树造林 ,彻底 地 阻止 了人 城 的沙 害 ; 他建 煤 矿 , 让牧 民 有了生活用煤 .使牧民从此不再砍伐树 木烧柴 , 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梭梭林 ; 他积 极向上 申请保护 区, 实施黑河分水, 让濒 临枯死的几百万额济纳绿洲得以复壮更 新 ⋯ ⋯ 他从 正厅级干部提前两年退休 , 放 弃 了城市安逸舒适的 日子 , 十年来 , 和老 伴在黑城下渺无人烟的沙漠中安 家 、 造 林 , 使昔 日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 , 变成了 如今一眼望不到头 的梭梭林 .斩断了淹 没 历史 古城—— 黑城 的沙 源 。
他就是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苏和 在居延大地额济纳 .有块世界仅存 三处 之一 的胡 杨林 区 这 是 一个 坚 强 的 树 种 , 有 活着 三千 年 不死 、 死 后 三千 年不 倒 、 倒 后 三千 年不 朽 的神 奇传 说 , 被 世人 赞誉为 “ 生命之树 ,英雄之树 ,精神之 树” 苏和老人治沙造林的精神就如这生 命之树 , 英雄之树 , 精神之树 , 被当地老 百姓传诵 他被誉为“ 当代愚公 ” “ 大漠活 着 的杨 善洲 ” 当地的牧 民群众说 : “ 苏和这样的共 产 党员 , 像 沙 漠 中 的 春风 , 吹 到 哪 里 , 哪 里就 会崛 起一 片绿洲 !” 五月初 无风的大漠天高云淡 , 暖阳 流淌 从镇里维修水泵回到黑城 ,已经是 下 午六点 多 了 苏 和走 进屋 内 , 把 进城 的 那 双鞋换 下 .又套 上浇 树 的褐 色胶 皮 水 靴 ,拎起种树铁锹和刚从镇上修好 的两 个小水泵,急急地向梭梭林 中的水井走 水嘛! ” 老伴德力格在 提壶水就行 ! ” 苏和边 中旬 到六 月底 是 梭梭 扎根和长高的黄金时期 ,也是梭梭补水 最佳时 日, 如果水源不能及时跟上 , 梭梭 就 如婴 儿缺 乏奶水 一样 , 影 响长 势 。
因此 他 一刻 也不 敢耽 搁 在水井旁 ,苏和熟练地把小水泵放 到井 内. 布好长长的几条灌溉水管 . 合上 电闸, 水泵开始发 出沙哑而低沉的呜叫 不 一 会儿 , 水从水 管 中蹿 向远处 看着 汩 汩清 泉欢 腾地 从 管 口奔 出 .滋 润着 滚 滚 黄沙 中干 渴 的梭 梭苗 .苏 和老 人 的脸 上 露 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 小家伙们好好喝, 快快长大! ” 苏和 喃喃地说 他从包里拿出老伴给准备好 的馒头 , 刚咀嚼了几 E 1 . 就听到身后不远 处传来“ 咔嚓 、 咔嚓” 网围栏倒塌 的声音 “ 又是骆驼来啃食梭梭林 了!” 他捡起身 旁的一根一 米多长 的废 旧塑料水管 , 向 冲进 梭梭林 的骆 驼群 跑去 ⋯ ⋯ 给新 种 的梭 梭 苗 和新 出芽 的 苗 圃补 完水 , 已是晚上九点多了, 拖着疲倦 的身 子 回到小 屋 苏 和草草 地吃 了一碗 面 条 , 又拿 起 笔记 本 ,把 一天 的工作 简 短地 记 在本 上 : 2 o 1 4年 5月 5日, 上午种 梭 梭苗 二百一十株 , 下午到镇上修水泵 , 晚上给 梭梭补水三亩; 骆驼踏倒 网围栏五米 , 明 天修 !⋯⋯ 一 天就 这 样过 去 了 。
苏 和每 年要 在 黑城过八个月像这 样 日复一 日的劳作 , 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间一片片梭梭林 在黑城扎下 了根 , 他也从一个仪表堂堂 、 容 光焕 发 、 颇具 风 度 的领 导 , 变成 一 个 白 发 丛 生 、 皮肤 黝 黑 、 满 面 皱 纹 的 “ 牧 民 ” 但他的治沙植绿梦从未改变他说 : “ 在 我的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 ,能给家乡的 后 人 留 人 个 瞬 间 乡情感 太多心血向沙海索要绿洲的绿色追求 ! 那 是 引领 居 延 大地 再造 绿 色 家 园 的一 曲 波澜壮阔的绿色交响曲! 一 、居延绿洲里喜忧参半的童年 1 9 4 7年 1月 2日清晨 .太阳从额济 纳河畔缓缓升起 ,照射着雪 中的苏泊淖 尔苏木伊布图嘎查 ,被积雪覆盖的胡杨 林 、 红柳林和蒙古包闪着银光 , 银装素裹 的村 庄 犹如一 个 美丽 的童 话世 界 在一个简陋的蒙古包里 传出一个 婴儿清亮的啼哭声 , 划破 了清晨 的宁静 这个 刚诞 生 的小 生命 被父母 起名 为苏 和 苏木伊布 图嘎查是一个被居延绿洲 环抱 的小 村庄 ,村庄 四周 长满 了茂 密 的 红柳 、 胡杨 、 梭梭 、 沙拐枣和 白茨 、 芨芨草 等各种各样 的沙地花草树 木 , 花香 四溢 , 树影婆娑。
特别是红柳和胡杨林 , 每当深 秋 季 节 , 大片 的红 柳 如香 山枫 叶一 般 , 燃 烧 出熊熊 火焰 , 富丽 堂 皇 , 美 不胜 收 登 高放眼 , 金色的胡杨林如潮 如汐 , 高高低 低 , 汇集成金色的海洋漫步在林 中, 微 风乍起 , 林涛呼啸 , 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 境 ,令人遐思无 限.是个飘香流翠的地 方 额济纳河绕绿洲静静流淌 ,丰沛而 甘甜的水源滋养着这个村庄 牧民们以 养骆 驼 、 养 羊 为生 , 日出而 牧 , 日落 而息 , 沿袭 着 几百 年 来 土尔 扈特 蒙 古族 的生 产 生活 模式 苏和的父亲道尔基是位常年在外靠 拉骆驼帮商贾运送货物的 “ 骆驼客” , 母 亲塔 姆 是位 守 家 的牧 羊人 对 于这 个 家 庭 刚 出生 的唯一 男孩 .苏 和 父母 和大 多 孩 子健 康 成 长 所 寺院喇嘛为儿子 b 雪后的太阳普照下 大富 大贵 ⋯⋯ 世代以放牧为生、没有读过书的塔 姆 . 对成就一番事业 、 光宗耀祖没有太多 奢望 ,但她祈福儿子能像额济纳河畔的 胡杨林 、 红柳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沐 浴着阳光健康成长 , 幸福生活。
可年幼的 苏和命运坎坷 . 冈 0 懂事时 , 父亲在一次外 出拉骆驼运送货物时再没有归来 ,尽管 家人极尽所能地去寻找 、 打探 . 可却如同 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杏无音讯全家的重 担一下子落在身体单薄的母亲一个人 的 肩膀 上 生活 的压力像座沉重 的大 山 , 为了 养活全家 . 塔姆在放好 自己五十 多只羊 的 同 时 . 又 承揽 了 大 户人 家 的二 百 多 只 羊她每天带着干粮 、 水壶 , 背着年幼的 苏和 , 早 出晚归地 拼命放 牧 ; 晚上 为多 挣点钱 补贴 家用 , 又点起 煤油 灯 , 在 昏 暗 的 灯 光下 , 搓 毛 绳 , 缝 毛 V I 袋 , 直 至深 夜 ⋯ ⋯ 看 着母 亲 由于过 度 劳作 而 日渐 消瘦 的身影和憔悴 的面容 ,早熟 的苏和总是 听话地陪在母亲身旁 他期盼着 自己快 快长大, 能为母亲分忧解难 这也让苏和 自幼就 形成 了倔强 、 自立 的性 格 在 他六 岁 时就 开始 自己独 自牧 羊 了 或 许 是 自 小随母亲一起牧羊的缘故 .小苏和对居 延绿洲的每块草场以及水草情况都 了如 指 掌 , 无论 春 夏秋 冬 , 他 放 的羊 总能 找 到 最 肥 美 的草场 ,他 放 的羊 群也 是 全 嘎查 膘 情最 好 的 ,让 他 家放 牧 的大 户人 家 很 高兴 , 每年都要奖赏他们几只羊 。
看着苏和渐渐长大 ,在困苦的生活 中磨砺成一个 天资聪颖 、自立 自强的少 年 , 母亲塔姆格外高兴兴奋之余 , 她开 始考虑儿子的前途 塔姆尽管没有 学,但她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 不变 的道理 1 9 5 8年秋 天 .十一 岁 的苏和 在 的陪伴下骑骆驼到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 镇小学报到, 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母亲 临走 时 ,从衣 兜 中掏 出一 小 包他 最 爱 吃 的酸奶酪, 塞到苏和手 中, 满面慈祥地抚 摸着他的头说 : “ 孩子 ,学校是培养人和 学知识的地方 ,你要好好学习 ,不要想 家 !” 望 着 母 亲骑 上 驼 峰 渐 渐 消 失 的背 影 , 小 苏 和 的眼 中泛 出 了泪 花 他知 道 , 他上 学就 意 味着母 亲 瘦小 的肩上 要 扛起 更 多的重担 为 了不辜 负母 亲的厚 望 , 他 学习非常刻苦, 每晚都点着煤油灯学到十 二点 每当 瞌睡犯 困时 , 就从 母亲 给 的小 布包中取出--/ J , 块奶酪 , 含在口中, 那种 酸 中带 甜的 味道 常会 让 他 想起母 亲 . 仿 佛母亲就在身边陪着 自己他马上就清 醒过来 , 精神百倍地继续温习功课。
就是 到 了假期 .小 苏 和 回到 家 中仍 然是 一 边 放羊 一边读 书 金色胡杨林 中河水咕咕流淌的额 济纳河畔, 茂密的居延草场上 , 不仅是苏 和持 鞭放 牧 的地 方 .也 成 了他 如饥 似 渴 获取 知识 的乐 园 付出就有回报, 从小学开始小苏和的 考试成绩每次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 , 小 学三 年级 时 还 由于 成绩 优异 连跳 两 级 成 了五 年级学 生 .并顺 利地 考 入额 济 纳 旗 中学 初 中毕业 后 , 又 以优 异 的成绩 考 上内蒙古师大附中 可生活有时却是残酷的 .当你满怀 信心举起双手迎接灿烂 阳光时,不期而 遇的却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接到录取通 知, 苏和既兴奋又忧虑 , 到首府深造这是 他一直 以来梦寐 以求的理想 ,但也意味 承担 比旗学校高 出好几倍 的费用 . 于他们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无 受 的 看着 日夜操劳 、 不堪重负的母亲 苏 和思来想去 ,咬牙放弃 了这次学习的机 会 离 开学 校时 , 他含 泪在教 室里 久 久徘 徊 , 不知 自己 以后还 能不 能再 回到课 堂 , 还能不能再拿起课本 他太喜欢校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