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38024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人教版)(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 4 页 第 1 页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别无选择。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一、一种新的环境观1环

2、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

3、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此,主要让学生注意树立下面这些观点: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2、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时期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20 世纪后半叶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不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 依

4、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人口数量十分有限 开始增长 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继续迅猛增加共 4 页 第 2 页环境问题不严重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3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 人地对立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后果资源枯

5、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良性方向发展思考题: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图“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活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

6、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

7、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进之长。 逸周书大禹篇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元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元兽。 吕氏春秋首时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川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耪、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

8、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共 4 页 第 3 页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 “与天地相参”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内容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

9、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联系,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在此系统中,三者的关系和角色是: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把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

10、。 显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以往对发展的理解,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4)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5)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地球生命应共享及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和财富,而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地球生命跨空间、时间,还包括其它物种。 同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的生活的权利。 区际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在贫困和富裕地区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

11、不发达地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共 4 页 第 4 页地足够补偿去恢复和发展。贫富悬殊,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代际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这一代不能为自己发展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的发展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人类与其它物种间的公平:每种生命形式都以其对人类的价值而有资格得到人类的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其它物种的生存,如为野生生物设置足够的栖息地,禁止为经济利益大量捕杀、采伐、买卖野生生物等。应该合理地对待所有物种和生物,使

12、之免受摧残、虐待和无谓的杀戮。 (2)持续性原则:重点指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这一原则是基于地球面积的有限性及由此决定的地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大循环还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这使得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 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承担必要的义务,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发展。 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选择1) 庞大的

13、人口压力:每年达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2)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3) 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战略 中国世纪议程 思考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经典例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可持 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遵循公平性原则、持 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