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367893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专用,第十四讲 文言文阅读(三) 概括、探究、感悟,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 从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来看,各省市文言文阅读中“概括、探究、感悟类”题型基本上以文言文比较阅读为命题方式。所以要注意课内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比较阅读。根据大多地区文言文阅读以考查比较阅读为主的现象,四川2017年考查比较阅读的可能性非常大,希望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一、(2016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2、,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大铁椎传(节选) 魏 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

3、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1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但他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每当领会了书中的内容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B五柳先生传写法别具一格,着重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及精神气质,语言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蕴意深刻。 C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对大铁椎的肖像、语言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个性鲜明的奇人形象,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D两篇选文的开头都

4、提到了“不知何许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对传主的身世一无所知,便只好从侧面的角度写人叙事。,【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写的自传,不可能不知道“何许人也”;隐去真名,正是他“不慕荣利”的表现。大铁椎是一个人的代称。文中谈道:“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可见,作者可能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答案】1.D,二、(2016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

6、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1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_ 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两个语段都有“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这个句子,结合【甲】文中的“彼竭我盈,故克之”以及【乙】文中的“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可概括出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从【乙】文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

7、故”可以概括出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从“气已竭而复振”中可概括出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答案】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2017年中考,预计各省市文言文阅读中“概括、探究、感悟类”题基本上以文言文比较阅读为命题方式,题型以问答式,或简答题型为主,估计少数地区会出现选择题型。分值预计在3分至6分之间。,文言文概括题主要要求在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宏观地理解整个选文。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对文言文进行全面地理解:筛

8、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段;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文言文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内容包括:根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性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 文言文阅读感悟题主要要求考生探究古文中的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概括文意 1揣摩标题,领悟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多能揭示文章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行文思路。 2理清思路,了解结构。大体辨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 3确定文体,把握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时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握文意。如叙事性文言

9、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展开阅读,而议论性文言文则可从把握论点入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思路。,4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由此可见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首尾,能体味题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5抓住关键,筛选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如“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

10、、妾、客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情的;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微,因而她是畏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6领悟分析,读懂情感。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重要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

11、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重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内容探究 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 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答题时观点应来自文本,不能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 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这类题目一般有字数限制,故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所以在答题时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且观点必须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 4结构完整,表达充分。答题时必须

12、周密思考,审慎落笔,做到有头有尾。,三、感悟延伸 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组织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实战演练,请在30分钟内完成以下考题!(共15分) 一、(2016巴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6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13、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大林寺序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若正、二

14、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庄)不同。初到恍然,如至人间仙境。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留文句,因叹曰:“此乃匡庐(庐山)第一景也。然由驿路至此,,无半日程,自萧、魏、李,迄今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有删改) 【甲】【乙】两文作者同为游览山水,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白居易感叹“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他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甲】文借描写凄清幽静的景物,表现内心的愤懑抑郁(或凄苦孤寂)之

15、情。【乙】文写出了作者欣然寄情于山水,表达了淡泊名利、心胸旷达的情怀。,二、(2016德阳)文言文阅读。(6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16、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 【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