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365164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下 三《马说》复习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部分,三、马说,三、马说课标篇目 韩 愈 考情搜索:贵州近6年未考查。,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通_,意思是:_ (2)才美不外见 _通_,意思是: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通_,意思是:_,食,饲,喂养,考点梳理,见,现,显露,表现,材,才,才能,2. 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_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样之后,仆役,古义:_ 今义:或者 (4)是【F】马也,

2、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_ 今义:判断词 (5)且欲与常马等【F】不可得 古义:_ 今义:等候或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6)安【F】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_ 今义:安全,平安 3. 一词多义,有时,这样的,等同,一样,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 食【F】不饱 _ (2)能 虽有千里之能【F】 _ 安求其能【F】千里也 _ (3)策 策【F】之不以其道 _ 执策而临之 _ 4.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原意为:粮食,食物,在句中的意思为: _,名词用作动词,喂,动词,吃,名词,本领,动词,能够,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鞭子,吃,策之不以其道

3、 原意为:马鞭,在句中的意思为: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衹辱【F】于奴隶人之手 原意为:侮辱,在句中的意思为:_ 一食或尽【F】粟一石 原意为:完,在句中的意思为: _ (3)数量词用作动词 不知其能千里【F】而食也 原意为:数量名词,千里,在句中的意思为:_,用鞭子打,辱没、埋没,吃完,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原意为:完,在句中的意思为:_ 5. 重点实词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_ 辱【F】: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 (3)不以千里称也 称【F】: _ (4)才美不外见 外见:_ (5)策之不以其道 道:_,竭尽,只是,辱没,两马并驾,著称,表现在外面

4、,正确的方法,(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 (7)执策而临之 临:_ 6.文言虚词 (1)之 马之千里者 _ 虽有千里之能 _ 策之不以其道 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 (2)以 不以千里称也 _ 策之不以其道 _,通晓,面对,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代词,它,代千里马,不译,补充音节,用,按照,(3)其 策之不以其道 _ 其真无马邪 _ 其真不知马也 _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 执策而临之 _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 7. 文言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大概,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

5、饰关系,犹,尚且,(2)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4济宁)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孝感) 鞭打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8. 文意理解 (1)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什么?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才。根本原因是“不知马”。 (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11安徽) 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

6、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1安徽)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后练习) 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是也需要能发现人才的伯乐,发现人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创造价值。,一、(16预测)阅读马说,完成15题。(12分) 1. 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进尽忠言(出师表)

7、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考点精练,B,【解析】A项前一个“见”为通假字,通“现”,“表现在外面”的意思;后一个“见”是“看见”的意思。B项“尽”都是“都,全部”的意思。C项前一个“食”为动词,通“饲”,“喂”的意思;后一个“食”是“食物”的意思。D项有一个“欲”是动词,“想要”的意思;后一个“欲”是名词,指“想做的事”。故选B项。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喂养它。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喂养它不能够充

8、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 作者借“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3分) 【解析】结合文章中的比喻含义来理解。“千里马”指“像自己这样怀才不遇的人才”;“伯乐”指“懂得欣赏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统治者”。文中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而且还埋没摧残人才,尤其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4.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

9、才能就会施展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有实力,就一定会施展出来。 示例二:千里马须遇伯乐,才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慧眼识英雄,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发掘和培养,否则只能和平常的马一样,碌碌终生。,二、(16预测)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5题。(11分) 【甲】马说全文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涓人:指在国君身边的人。事:做,这里是

10、“买”的意思。捐:舍去,花费。三:指多匹,并不是准确地指三匹。,【参考译文】【乙】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五百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所要的是活马,怎么买死马回来而且还花费了五百两黄金?”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马给你牵来。”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食 食马者不

11、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 食不饱 _ (2)策 策之不以其道 _ 执策而临之 _ 2.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断两处)(2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分),通“饲”,喂,吃,用鞭子打,鞭子,【解析】分析句子的成分:“食马者”是句子主语,“不知其能千里”是修饰成分,“食也”是“喂养它”,属于句子的谓语和宾语,综合看来,应在主语“食马者”和谓语之前,修饰语之后停顿。 3. 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我)所要的是活马,你怎么买了一匹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两黄金?,4. 【甲】文中展现食马者愚昧无知时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乙】文中涓人用五百金买下马骨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2分) 5. 【乙】文可以用成语千金买骨来概括,现通常比喻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这对现今我们发现人才有什么启示?(3分) 要得到人才,不仅仅要放下架子,采纳正确的建议,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用好的制度发挥人才的优势。,排比,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