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12812 上传时间:2017-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次褂氆与医案 感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章次公医案 感冒说明一、本篇共集章次公先生临证医案 720 余则,分为内、妇、儿、外四科,大都是先生在1940 年前后的诊案。其中有些病种如回归热、登革热、脚气、性病等,现已少见或绝迹,书中保留有关典型病例,意在展示先生于此是如何辨证、辨病与治疔的。二、各科分类,大多沿用中医病名,少数采用现代医学病名。方药剂量改用克为单位。医案后的按,或论病机,或释方义,或议诊断,或从药测证,或提示临床注意要点。三、案内处方所用药量,由于三四十年代药材多为天然生药,药力较强,故用量较轻;今则植物药多为人工种植,药力大减,用量均增大,故用量需根据现行使用之剂量而酌定,以免影响药效。四、本篇在 1979 年

2、曾由先生的门人朱良春、刘季和、蒋敏达姚守诚、陈继农、王冠庭、杨友林、史惠甫、翁绍和、李树仁等集体整理,经朱良春执笔汇总,门人何绍奇、朱步先协助,于 1980 年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次又重加审订,并增入部分医案,以飨读者。汤叔良、石坚如二位同志提供部分病案,顺此致谢。感冒1.男。壮热骤然而起,无前驱症,腰腿剧痛,苔白薄满布。非温散不可。生麻黄 3 克,川桂枝 5 克,羌独活各 6 克,秦艽、西河柳、六神曲各 9 克,杏仁泥 12 克,粉甘草 3 克。2.男。热 6 日,未得畅汗,腰部酸楚不可耐,头为之痛。生麻黄 3 克,杏仁泥 9 克,杭白芍 5 克,羌活 6 克,蔓荆子 9 克,桂枝

3、5 克,香白芷 9 克,川芎 5 克,甘草 3 克。按先生对感冒一类病证,如突然头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者,或此等症状持续不超过 1 周者,恒用麻黄汤加味温散而取效。又麻、桂合用,作为辛温解表时,其用量常不如麻黄用于平喘,桂枝用于通络为大。这是轻可去实 之意。3.男。恶寒特甚,胸闷作呕。麻黄加吴茱萸汤主之。生麻黄 3 克,川桂枝 5 克,杏仁泥 12 克,淡吴萸 5 克,姜半夏 9 克,橘皮 6 克,六神曲 9克,生姜 3 片,甘草 3 克,太乙丹 1 粒。按此为外感寒邪、胃失和降之证。恶寒特甚,故用麻桂辛温以散寒; 胸闷作呕,故用吴萸、半夏、生姜、杏仁降逆止呕;橘皮、神曲、甘草以和胃。太乙

4、丹又名玉枢丹,具有辟秽、解毒、止呕的作用。4.男。形寒骨楚,风寒束于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衣 7 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川桂枝(后下) 、生麻黄、蔓荆子各 3 克,羌活 9 克,生锦纹 3 克(判细末分吞),郁李仁 12克,杏仁泥 18 克,晚蚕沙 9 克(包) ,粉甘草 3 克。按表里俱实,则表里两解,用桂枝加大黄汤。以其形寒骨楚,更益麻黄、羌活等以增强解表之力;以其不大便者 7 日,故重加郁李仁、杏仁以润肠; 大黄小量生用者,以取其轻泻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5.女。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此风寒外束之象;胸闷,喜太息,舌前光红,虽渴欲饮冷,而其脉不见洪大。仍当

5、温散。麻黄 2 克,荆芥 5 克,紫苏叶 6 克,川芎 5 克,枳实、神曲各 9 克,全瓜蒌 12 克,晚蚕沙9 克(包) ,杏仁泥 12 克,甘草 3 克。二诊:药后,渴欲饮冷者抟为思沸饮,此露出申寒之本质矣。可见胸闷、喜太息与两脉软而数,皆寒为之也。生麻黄 3 克,炮附片 5 克(先煎 ),细辛 3 克,白芷、白芥子各 9 克,羌活、陈皮各 6 克,荜澄茄、晚蚕沙(包)各 9 克,生姜 3 片。按此病初诊胸闷,渴欲饮冷,喜太息,舌前光红,皆假热象也。先生不为假象所惑,而抓住风寒外束之病因病机要点,主以温散。二诊由渴欲饮冷转为思沸饮,系中寒之本质毕露,可知辨证之准确。6.男。有表证,以剧烈之

6、头痛、腰痛为苦,兼有便秘,溲少而痛。木香槟榔丸、九味羌活汤主之。防风、羌活各 6 克,细辛 3 克,苍术 5 克,白芷 9 克,川芎、黄芩各 5 克,生地 9 克,甘草 3 克,生姜 3 片,葱白 5 茎。另:木香槟榔丸 9 克,1 次吞服。按先生曾嘱先服丸剂以通便,后服汤剂以解表。这是破前人先解表而后攻里的方法。其他如急性肠炎的初起,用之也有显效。7.女。骤然而热,恶寒,无汗,头痛,一身酸楚,胸中苫闷,苔薄白而腻,脉不数。感冒之象毕露,一般非一候不能解。荆芥、防风各 6 克,大川芎 5 克,薤白头 9 克,春砂壳 3 克,生枳实 6 克,粉甘草 3 克。按先生于此案,初用辛温解表轻剂 2 剂

7、,效果不显,迸而加重辛温之剂,改用加味麻黄汤。所谓加味麻黄汤者,即 h 用羌活、藁本以助麻、桂温散之力。患者胸中苦闷,苔白腻,得砂壳、薤白头、枳实等辛香宣化之品而症情改善;继以佩兰、砂壳、神曲等芳香化浊、理气消导之药,以奏全功。先生应用辛温解表药,或麻、佳,或荆、防,每叮嘱病人温服、覆被,以助发汗。此是张仲景8 服。 、复取微似汗 之意。病人经依法服加味麻黄汤 2 剂后,果然汗出身凉,渚症悉解。8.徐女。3 日来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而温温欲吐,舌苔白腻。用此方辛温解表以退热,芳香化浊以镇呕。荆芥穗、紫苏叶、川桂枝(后下 )各 5 克,藁本、川羌活各 9 克,香白芷 5 克,姜半夏 9 克,陈广

8、皮 5 克,六神曲 6 克,生姜 2 片。二诊:胃肠型感冒与肠伤寒,在难于肯定之际,用发汗剂可以得其梗概。今药后热己退净,两日未再升,非肠伤寒也。胃果,大便难,食后有泛恶现象,以此法调其肠胄。佩兰梗 5 克,薤白、姜半夏各 9 克,陈广皮 5 克,云苓、生枳实各 9 克,白豆蔻 5 克,六神曲、谷芽、麦芽各 9 克,佛手 5 克。按)先生一贯主张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各取所长,以补其短。故其医案中往往应用酉医学病名。此案即以其实践经验,来鉴别胄肠型感冒与肠伤寒,值得珍视。初诊解表化浊,得汗而热即退净,可知并非肠伤寒,而是外寒夹湿之感冒。二诊乃用二陈加芳香化浊、通利气机之品,以调整肠胃功能。9.

9、女。用麻桂发汗,其热依然不下挫;舌苔厚腻,胸闷泛恶,湿阻中焦,当疏邪化湿。凡邪之夹湿者,其热往往不能迅速下挫,大攻其表无益也。川桂枝 5 克,生苍术、橘皮各 3 克,姜竹茹、带叶佩兰、炒枳壳各 6 克,姜半夏 3 克,生姜 1 片,六神曲 9 克,晚蚕沙 12 克(包) 。按风寒袭于表分,湿浊内蕴中焦,治之大要: 疏邪必兼化湿。 凡邪之夹湿者,其热往往不能迅速下挫,伤寒如此,温病更如此。此乃经验之谈。10.男。外感夹湿,湿为阴邪,故恶寒特甚而两足冷。桂枝、当归、白芷、草果各 9 克,蚕沙 12 克(包) ,秦艽 9 克,川芎 6 克,细辛 3 克,灵仙、神曲各 9 克。11.男。所谓表邪夹湿者

10、,即感冒影响于消化系之谓也;洒然有寒意,胸闷,苔白,指尖冷,皆其候也。荆芥、佩兰、白芷、半夏、草果(去壳) 、陈皮各 9 克,厚朴花 6 克,郁金 9 克,杏仁、米仁各 12 克,枳壳 6 克。按湿为阴邪,最易令气机失于流畅,故胸闷、苔白腻为必有之症状。临床多用芳香开泄,轻则藿、佩、橘、蔻,重则枳实、半夏、草果。沈案以湿为主,侧重在辛开;杨案恶寒特甚,两足不温,以寒为主,侧重在温散。12.男。脉数为热,苔滑为湿;热从外来,湿由内生; 外来不外风寒,内生者多由食积。荆芥 6 克,前胡 9 克,杏仁 12 克,桔梗 9 克,白芷 6 克,苏梗 6 克,紫菀 9 克,神曲 9 克,枳实 6 克,槟榔

11、 9 克,萝子 9 克。按此亦表里两解之法。感冒夹湿(食) 者宜之。13.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虚便是少阴 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蜜炙麻黄 3 克,炮附块 6 克,北细辛 3 克,全当归 9 克,杭白芍 9 克,炙紫菀 9 克,炙远志 5 克,旋覆花 9 克(包),炙款冬 9 克,清炙草 3 克。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惟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菀、款冬、远志

12、以化痰止咳。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14.女。在感冒流行之际,虚人最易感染,其发亦异于常人。今恶寒特甚,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盖当归四逆汤证也。全当归 9 克,川桂枝 6 克(后下 ),杭白芍 9 克,北细辛 3 克,梗通草 5 克,淡吴萸 3 克,川羌活 9 克,左秦艽 9 克,清炙草 3 克,生姜 2 片,大枣 7 枚。按虚人感冒,其发与常人有异,不可徒以解表为法。此人恶寒特甚,手足逆冷,脉细欲绝,乃是平素阳虚血弱,复受外寒,故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细辛、羌活散寒;吴萸温中;当归、白芍活血养血 ;木通、桂枝通血脉;生姜、入枣调和营卫。15.老太。发热旬日不退,而恶寒未罢;渴喜热饮,而两

13、足不温; 持其脉时有歇止。此症上热而下寒,是戴阳之渐;热在外而寒在内,是格阳于外。暑令有此证候,温补之剂,效如桴鼓,古人以井水喻之,致知格物,医者亦不可不知。有谓夏令禁用附桂者,实不可从。夫医者药随证转,何可拘泥?!拟四逆汤合玉屏风散。炮附块 9 克,炮姜炭 5 克,清炙草 6 克,生黄芪 12 克,生白术 9 克,蜜炙防风 3 克,全当归 9 克,北细辛 3 克,梗通草 6 克。按此亦虚人感冒,用四逆汤温少阴之经,复人细辛以散寒; 玉屏风散加当归则取补中寓散之意。案语强调辨证论治,实为先生生平毅力所注。16.男。老年人各部功能皆形衰减,稍有感冒,遂困惫异常,冷汗如潜。予桂枝汤加附,咳加紫菀,

14、苔腻加草果。桂枝 5 克(后下),炮附子 5 克,白芥子 5 克,杭芍 12 克,炙紫菀 9 克,煨草果 6 克,粉甘草 3 克,羌活 6 克,桑寄生 12 克,香白芷 9 克,生姜 3 片,大枣 7 枚。按此案冷汗如潘,乃心阳衰微之征,虽有感冒,不可攻表。先生认为准枝汤并非表药,强壮剂也。机体功能增强,何患外感不愈。方中加附子,力挽衰微之心阳。17.女。临风洒然毛耸,一身酸楚如被杖,此时气之征也。重身六个月,大便难,不可峻下。川桂枝 5 克(后下),杭白芍 9 克,粉甘草 3 克,青防风 9 克,川羌活 9 克,左秦艽 9 克,光否仁 15 克,炒枳实 9 克,全瓜蒌 12 克,六神曲 9

15、克,生姜 2 片,大枣 7 枚。按此亦表里俱病之证。以表为主,又因患者系孕妇,故用桂枝汤复加羌、防等以解表,又用枳实、神曲、否仁、瓜蒌导滞去积。此与上案有同有异,当互相参证。18.女。寒热无汗,一身骨节尽痛;经事适来,故精神烦闷特甚。此仲景所谓热人血室。进一步可见精神症状。软柴胡 5 克,净麻黄 3 克,川桂枝 5 克,川羌活 9 克,大川芎 5 克,桃仁泥 12 克,粉丹皮9 克,京赤芍 9 克,生甘草 3 克。二诊:形寒肌热已减,经水时有时无,脐下结块而痛。凡经行而病热,所苦皆倍甚。软柴胡5 克,全当归 9 克,大川芎 5 克,桃仁泥 12 克,炙乳香 9 克,炙没药 9 克,制香附 9

16、克,小青皮 9 克,延胡索 9 克,台乌药 9 克,生艾叶 9 克。按 热与血结,便当活血通络,以破其结,血行则邪热可随之而解。此案初诊一面解表,一面行血;二诊则因经水时有时无,脐下结块,乃放手逐瘀。19.女。先是一身骨节酸痛,如有虫行皮中;一周后见高热而右脉沉伏,胸中憎热如炙,不可须臾耐。然则初起之骨节酸痛,实乃经行之前驱。月事不应至而至,入暮神志有昏糊状,是热入血室之候。醋炒柴胡 6 克,酒炒黄芩 9 克,净连翘 15 克,生茜草 9 克,嫩紫草 5 克,炒荆芥 6 克,姜半夏 9 克,石菖蒲 9 克,辟瘟丹 1 粒(研末吞) 。按 热人血室见伤寒论 太阳篇。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结,出现少腹满痛,寒热往来如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等症状。治疗轻则刺期门,重则小柴胡汤。此案用其方而去甘、芍。加紫草、茜草、炒荆芥、连翘,以凉血逐瘀清热;菖蒲开窍醒神;复用辟瘟丹以治外邪,正合其病。辟瘟丹 系成药,上海现改名 解暑片,由 73 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