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综合报告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127847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业发展综合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发展综合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业发展综合报告一、基本情况1.地理区位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洛河中游,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北依富县和宜川县,南接白水县和宜君县,东连黄龙县,西与黄陵县毗邻。位于东经 10911-10945,北纬 3526-3604,南北长约 79.3Km,东西宽约 41.7Km,全县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79900hm2,2.生态区位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洛川县地貌属于山地丘陵沟壑残塬区,地貌以塬和沟壑为主,塬与沟壑面积比约为 1:2,平均沟壑密度为 1.63 公里/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强度剧烈,平均水土侵蚀模数达到 2800 吨/年.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中属“

2、黄河上中游地区” ,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在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 ,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3.林业生产基本情况林业机构与人员洛川县林业机构健全,林业干部职工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较高。县林业局是洛川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设县退耕办、防火办、森林公安分局(厢寺川、黄连河林业公安派出所) 、县林业站、厢寺川林场、黄连河林场、林研所、园林场、三个国有苗圃、六个林业分站、一个检查站。全县共有林业干部职工 335人,行政人员 21 人,专业技术人员 125,工人 189 人。森林资源管理洛川县历来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分别对厢寺

3、川和黄连河两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摸清了国有林资源状况。2005 年委托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采用“3S”技术,对全县进行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并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把林业工作的重点放到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上来;森林资源管理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森林资源管理出现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强化了全县森林资源管理。全县实行封山禁牧,减少了人畜对森林、林木的破坏,并成立了以乡镇林业站、退耕办、天保工程集体林管护站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管护机构,并为全县每个行政村落实 1 名专职护林员,强化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做到了将森林资

4、源的管护任务,管护责任落实到位;狠抓森林防火及依法护林工作,加强执法力度。在加强资源保护的同时,洛川县坚持“以保护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林基地建设、种苗基地建设。森林保护洛川县十分重视森林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了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预报制度,建立有病虫害观测点网,设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进行了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洛川县将森林防火放在森林管护的重要位置,从机构和制度上建立健全了防火机制,从设施人力资源配置上确保防火落实到位。在厢寺川林场的白鸡寺峁建成瞭望塔一座并安装视频会议设施一套。有专业扑火队一支 50 人、半专业扑火八支 160 人配备有森林防火指挥车辆 1 辆、

5、风力灭火机 96 台,及各种通信设备实现了防火灭火通信一体化。森林培育天保工程实施以前,洛川县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遵循一保护二发展三利用的林业生产建设规律,森林面积不断扩大。2000 年后,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启动,洛川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生态建设为主题,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为核心,以营造林为重点,以后续产业为依托的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二、森林资源分布情况洛川县经营总面积 179106.1hm2,其中国有土地面积 51194.5hm

6、2,集体土地面积 127911.6hm2。土地权属结构见图 3-1。全县林地面积 116587.5hm2,占经营总面积的 65.1,非林地面积62518.6hm2,占经营总面积的 34.9。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 58628.9hm2,森林覆盖率为 32.7%;包括非林地中的农田经济林面积 31728.1hm2森林覆盖率为 50.5%;林木绿化率 38.6%。三、近年林业发展及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成效在洛川县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有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通过切实的措施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逐年得到恢复,森林质量明显提高。1、森林资源得

7、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该县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将 55847.6hm2国有林纳入天保管护范围,森林得以休养生息,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动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分质量提高,大部分林分郁闭度明显提高。2以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在洛川县实施以来,截止 2005 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计划退耕地人工造林完成 9629.0hm2,退耕还林工程在洛川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 2005 年,天保工程飞播实施面积达到 14.0 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 690.1hm2。天然林保

8、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给全县带来五大深刻的变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效益初步彰显,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群众观念不断更新,生产生活方式明显转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给绿色洛川县的生态建设增添了动力,通过全县人民短短几年的努力奋斗,一跃成为陕北一颗耀眼的“明星” 。伴随国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全县人居环境明显好转,森林景观逐步形成,人与社会、人与林业、人与野生动物协调共处的和谐社会正在形成。四、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及后续发展1. 依据“台塬、沟壑、川道、山地”

9、地貌空间分布构建林业发展模式洛川县属黄土高原台塬丘陵沟壑区,针对特有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应林业措施。依据“台塬、沟壑、川道”地貌空间分布构建林业布局模式。台塬农田经济林网模式:台塬塬面宽阔平缓、光照、土壤条件较好,交通方便,人口密度大,是耕地和农田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域。其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经济林、加大城镇、村庄、道路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沟壑固土保水带模式:该区域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县宜林荒山荒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其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结合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有部分台地) ,构建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形成上有乔木下有灌木、草的沟壑固土保水带。川道杂果林模式:该区域水肥条件相对好,以

10、农田为主。其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特色经济林,营造以杂果为主的果树林。山地天然林培育保护模式:主要是东北部的黄龙山区(厢寺川林场) ,对现有天然林继续实施培育保护措施。2.“远、中、近” 相结合的林业发展模式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林种、树种布局上要层次分明、远近结合;空间上由近到远,技术上由易到难,效益上远近结合。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让林木所有者近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激发更大的林业热情,因此做到远期生态效益与近期经济利益相结合,远期生态效益持续稳定,近期经济利益短平快,构筑远、中、近相结合的林业发展模式。3.

11、切实落实森林主体功能,实行分类经营通过本次调查,摸清了森林资源家底,同时按照森林的主体功能,完成了分类区划,应按照分类区划落实分类经营措施。生态公益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完善区域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之路,实现林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4.合理配置树种,提高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厢寺川林场以南大部分区域乔木树种以刺槐、杨树为主,乔木树种种类较少、树种单一,构成的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较低。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增加乡土树种造林种类,同时积极引种、选育,扩大植物种群数量,通过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增强群落的稳定性。5.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森林资源“数字化”管

12、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社会,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管理正在由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向以计算机技术、 “3S”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二类资源调查完成了全县森林资源落实到小班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图形数据库,建立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但是,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林业建设专项工程缺乏现代管理和监测手段,工程建设档案与森林资源档案仍然脱节,难以适应现代林业的“数字化” 要求。对此,要以森林资源调查为契机,在已建立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构建林业综合管理系统,早日实现林业数字化,从而提高林业行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6.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林业项目建设在我县林业产业建设及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国家的林业重点项目扶持及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与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