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252716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盐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表形态的塑造,第 四 章,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栏目导航,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_产生的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及影响 (3)结果:使地表变得_。,断裂带,褶皱山,海陆变迁,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_。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太阳辐射能,生物,崩解,破碎,侵蚀,流水,平缓,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主要的岩石类型 A为_型岩浆岩,B为_型岩浆岩,C为_岩,D为_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a代表_作用,b代表_作用,c代表_作用,d代表_作用。,侵入,喷出,沉积,变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

2、,重熔再生,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3板块运动与地貌,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例1(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最伟大的奇观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

3、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A,(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第(2)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4、。,A,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各种外力作用互为

5、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 (1)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a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b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易被溶蚀,故外力作用往往表

6、现为流水的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差异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水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例2(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

7、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8、C,B,D,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

9、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自岩浆始,至岩浆终,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例3下图中字母、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2)题。,(1)上图中图例甲、乙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 A变质岩、沉积岩 B侵入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 D沉积岩、喷出岩 (2)上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

10、正确的是( ) AE变质作用 BF岩浆活动 CG地壳运动 DH固结成岩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甲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为沉积岩;乙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乙岩石为喷出岩。第(2)题,侵入岩经过E而成为变质岩,E表示变质作用;侵入岩经F后被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说明F为地壳运动;G为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经H后变为岩浆,说明H表示的是重熔再生。,D,A,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

11、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B,A,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35题。,318801945年,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A B C D 4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12、5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 A河流输沙量增大 B湖泊面积减小 C植被覆盖率提高 D降水强度变大,A,D,C,解析 第3题,读图,根据图例,比较18801945年的沙洲0米线位置,处看不到1945年的沙洲0米线,说明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A项正确。三处1945年沙洲0米线范围比1880年扩大,说明堆积速率大,B、C、D项错误。第4题,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河口沙洲面积不断拓宽,河口变窄,河道可能变深,A项错误;沙洲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堆积作用,B项错误;北航道泥沙淤积多,航行条件始终比南航道差,C项错误;沙洲面积扩大,说

13、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D项正确。,第5题,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小,C项正确;河流输沙量减小,A项错误;降水强度变大会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更大,会加剧淤积,D项错误;河流含沙量减少,会减轻与长江干流相连的湖泊的淤积,使湖泊面积缩小趋缓,但是湖泊内泥沙对长江干流的含沙量影响不大,湖泊面积减小,不是长江含沙量减少的原因,B项错误。,(2018安徽四校摸底)徐霞客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到腾冲,亲自登上打鹰火山,发现“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下图为打鹰火山地质剖

14、面图,据此回答67题。,6“山顶之石”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1质地致密且密度较大 B火山形成前此地为向斜构造 C在岩石2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 D石灰岩c的形成早于石灰岩d,B,D,解析 第6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岩浆岩,根据“山顶之石”的颜色(赭赤,指红褐色)、密度(质轻浮)、外观(状如蜂房)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喷出岩。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岩石1为喷出岩,质轻浮,密度较小,排除选项A;火山形成前,此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排除B;岩石2紧邻侵入岩,属于变质岩,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排除C;在背斜构造里,中部岩层

15、老,两翼岩层新,因此石灰岩c的形成早于石灰岩d,故选D。,例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8分),(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解析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1978年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 答案 (1)D (2)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