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25142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大总结,时空整合,1.中国,2.世界,一、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171945年) 1.政治上: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2.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阶段特征,二、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45年至今) 1.政治上: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

2、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19491978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形成,外交事业开始起步,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奠

3、基。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经济上:“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科教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但在“文化大革命”

4、中遭到破坏,教训深刻;教育上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恢复与发展,“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外交领域成果斐然。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

5、放格局。,3.科教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

6、面。,模块贯通,(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2.20世纪30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关系 (1)20世纪30年代后资本主义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为主。 (2)国际政治格局是美国崛起,逐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3)国际经济格局是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

7、。,3.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世界经济大国的兴衰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大国。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国。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大国。,(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

8、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1.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以冲破西方的包围和威胁。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

9、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中外关联,(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2)扩大需求的政策要高度重视保民生

10、、保就业,优先支持有利于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项目。 (3)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 (4)加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3.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加试题热点命题 1.(加试欧盟的成立及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该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

11、动的原因 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1,2,3,4,5,6,7,8,9,10,解析,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必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因此该材料可以用来探究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 材料叙述的是欧洲,A、B两项指的是世界,可排除; 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是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与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2.(加试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16杭州第一次统考)世界现代史:“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

12、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解析,1,2,3,4,5,6,7,8,9,10,解析 根据“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和“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的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2,3,4,5,6,7,8,9,10,3.(加试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 ) 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

13、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 它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根本未履行民族自决的原则 它无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美国在该体系中并未谋得利益 A. B. C. D.,解析,1,2,3,4,5,6,7,8,9,10,解析 均符合要求,在和约中已经有体现,说法太绝对,美国谋得了一定利益,所以排除。,1,2,3,4,5,6,7,8,9,10,4.(加试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努力)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全世界。”为此美国( ) A.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掌握德国赔款主动权 C.提出“十四点原则” D.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解析,1,2,3,4,5,6,

14、7,8,9,10,解析 美国希望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攫取对世界的领导权,提出了“十四点原则”。,5.(加试毛泽东思想的影响)(2016义乌一中期中)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毛泽东在此强调(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解析,1,2,3,4,5,6,7,8,9,10,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内部斗争的艰巨和复杂,故A项错误;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表明国民党图谋的破产,具有伟大意义,故B项正确;

15、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故C项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地区,不限于边界,故D项错误。,1,2,3,4,5,6,7,8,9,10,6.(加试浙江高考第26题史识史研热点)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预言主要基于( ) 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民族史观,解析,1,2,3,4,5,6,7,8,9,10,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史学理论与研究相关内容历史史观。根据

16、关键信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内容核心意思所揭示的史观,排除。故D项符合题意。,1,2,3,4,5,6,7,8,9,10,7.(加试近现代以来的世界文学)(加试题)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解析,1,2,3,4,5,6,7,8,9,10,解析 材料中“19世纪”“忠实地描述”,说明该作家采用现实主义写法。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排除A项;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故选B项; C、D两项是文艺复兴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