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定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24795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语类三则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朱子语类三则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朱子语类三则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朱子语类三则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朱子语类三则定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子语类三则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语类三则定(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新课标卷)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B.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 C.介词赘余,去掉“在 中”;D. 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

2、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全国卷)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

3、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A.缺宾语,“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特色的风格”; C.主宾搭配不当,“失眠是感觉”改为“失眠是现象”; D.语序不当,改为“于中小学就要着力抓紧抓好”。,B,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北京卷)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4、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 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B,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天津卷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5、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A.并列不当,“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改为“石油、铁矿石等基础能源”; B.语意重复,“愈发”与后面的“日久弥坚”有重复:日子长久了,感情却更加坚固了。删去。C.主客颠倒,应说“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D,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湖北卷)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

6、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A.成分残缺,“遭受”缺少宾语“的冲击”B.结构混乱,在“写实”前加“它将”D.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C,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

7、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ku,nn,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问题探究,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第二则

8、1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翻译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

9、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翻译: 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翻译: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

10、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第二则4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翻译: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问题探究,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

11、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左右。,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第三则1 廷秀问:

12、“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第三则2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翻译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

13、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第三则3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翻译: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第三则4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翻译 : 向内就是走

14、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探究文段,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 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 义理的现象。,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

15、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 孟子进一步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 尽管当今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己的灵魂宁静安逸。,检测第一则,(1)释义 A若读之数过 B略晓其义即厌之 C终日着意 D徒为倦懒 E则精神

16、自是愦愦,遍,次 满足 用心 只是 昏乱不清醒,(2)翻译句子 A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就会更加明白事理。 B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只要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就可阅读很多文字,穷尽很多道理。,检测第二则,(1)释义 A乃为人欲引去 B事已却悔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D明知合行大路 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F须大段着力 G吾知免夫,小子 H直是恁地用功,却、竟然;被 完毕 同“功夫” 应该 关键 仔细 避免;弟子们 应该,应当,(2)翻译句子 A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践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1)释义: A不是教人向外 B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C这里只在人扎定脚做将去 D里面煞有工夫,向外人炫耀 不才,不正派 踏踏实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